首页 资讯 关注 名家 行业 机构 大观 图片 视频

展讯

旗下栏目: 头条 展讯 拍卖 收藏

“问道昆嵛——山水圈2024水墨文献展”开展在即

来源:中国艺术资讯网 作者:小龙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7-02

烟台昆嵛山,方圆百里,峰峦绵延,林深谷幽,古木参天,历有“仙山之祖”的美誉。古有全真七子修仙问道于此,今邀近百位山水名家问道昆嵛。旨在构建新山水之语境,于诗情画意间呈现万里江山。以山水之形,尽写“象外之意”,终达“意外之境”,借山水之态,问源探道、穷究至理。

由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研山会、烟台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问道昆嵛——山水圈2024水墨文献展”,将于2024年7月3日在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92位山水圈艺术家的精品力作百余幅,作品所涵盖学术思维与表现形式之多元,足可让观者不出一展便能统揽中国山水当代之概貌,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山水画研究与学习之契机,同时也是当代山水画坛近年来具有空前规模与学术高度的老中青艺术家三代同堂的山水艺术盛会。

问道昆嵛——

山水圈2024水墨文献展

策 展 人

刘祥莲(研山会学术主持人)

张纯彦(烟台美术博物馆馆长)

学术主持

杨大伟(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策展成员

刘子会(烟台美术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

王玉梅(烟台美术博物馆宣传推广部主任)

骆亚男(桂林师范高专副教授)

沈晨阳(绍兴文理学院教师)

刘 墨(南京传媒学院教师)

主办单位

烟台美术博物馆 (烟台画院)

研山会

烟台市美术家协会

展览时间

7月3日——7月28日

开幕时间

7月3日10:00

展览地点

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第一、二展厅

参展画家

【按年龄为序】

30年代

童中焘

40年代

贾又福、姜宝林

50年代

崔晓东、张志民、刘进安、林容生、姚鸣京、周京新、李孝萱

60年代

许俊、蒋世国、何加林、张谷旻、杜凤海、赵小海、卢禹舜、马刚、明瓒、章耀、夏回、李晓柱、邓建强、王保安、唐文国、崔海、刘墨、方向、陈磊、雷子人、吕三、林海钟、刘明波、常朝晖、隋牟、邹本虹、苗彤、许华新

70年代

金心明、王东声、孙洪、杨怀武、韩朝、王铁华、刘毅、李岗、张明弘、毛冬华、白联晟、周松、樊杰颖、姚媛、朱涛、杜小同、党震、范琛、毕可燕、王跃奎、王少川、雨鹤、庞飞、石荣强、公冶繁省、巩艺、崔强、曾三凯、徐光聚、杜松儒、王牧羽、王珊、赵飞、张继华、方勇、徐加存、贾云娣、孙春龙、骆亚男、刘正杰、倪巍

80年代

董俊超、余博、康雷、张纯彦、欧阳波、贺海锋、陈端、梁雨、邱佳铭、盖齐、杨潇、何微

90年代

沈晨阳

问道昆嵛

文/张纯彦

山水画始于隋唐,盛于宋元,承于明清。其间,巨擘辈出,名作灿灿,其画理画论更是体系完备、论述丰厚。【南朝·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言“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首次提出将山水画作为体悟“道”的超验载体。【清】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章”中言“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画论意在引领创作先立论“乾坤之理”,而后体察“山川之质”,创作与神思交汇,呈现大美之象、天地之道。

中国古代传统文人墨客寄情山水,以山水探源问道。儒家以山水比附道德,道家视山水为逍遥载体,佛家以山水明心见性。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则表现为“外儒内道”的特点,人生在世,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入朝堂为百姓做事,不枉平生所学。然人生多有不顺,宦海沉浮、四处漂泊,心无所寄。而天地有情,可慰人心,天地有道,可扶其志。寄情山水,以画之小技,问自然之道。所以,山水画,承载的从来都不止是图画、笔墨或情志等的单一表达,它更多地集中了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烟波浩渺的思想深沉和哲学维度。

老子在《道德经》提到“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在传统文化中真正的“道”,博大精深、空灵隽永、虚怀若谷,左右上下无所不到。山水之“道”则体现在山水画以有形之态传递无限之象,无论笔法、墨法,乃至布局、神韵,皆为“道”之辅佐。大美昆嵛,海上仙山、道家福地,古有全真七子修仙问道于此,今邀百位山水名家问道昆嵛。旨在构建新山水之语境,于诗情画意间呈现万里江山。以山水之形,尽写“象外之意”,终达“意外之境”,借山水之态,问源探道、穷究至理。

2024年6月

作者:张纯彦,烟台美术博物馆( 烟台画院)馆长、烟台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当代山水画的状态

与“山水圈”水墨文献展

文/刘祥莲

山水画作为中国特有的绘画门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传统意义的山水画与西方绘画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边界,并且其“山水”的外延也相对局限于中国人特定审美下的山水题材的范畴,进入现当代,山水画开始经受西方现代绘画思潮的洗礼,在题材内容、形式语言、创作观念等多个方面开始发生着变化。

21世纪,空前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使得山水画创作者的思维异常活跃,并对山水画的含义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在许多创作者的心目中,山水画题材不再是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单一寄托,而成为借以表达创作者人生观念与艺术见解的媒介与载体,于是,摄入画面中的题材内容开始变得开放、自由、无拘无束,诸如从自然到生活的各种可见元素都成为山水画的表现对象,许多作品因题材关注点的扩充以至于近乎出离山水的概念,一改传统山水画的惯常视觉属性,进而呈现出山水画之于当代的新特质、新气象。

在形式语言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可以从总体上分为意象性水墨、写实倾向水墨、抽象性水墨三大类型,以及在三大形式语言类型之下的丰富多彩的创作者个体风格样式。而在创作观念上,又可重点归类三大方向:其一,因立足传统创作观而生发的传承发展研究方向,即挖掘传统精神内涵,用当代审美翻新传统图式,或将传统的精神融入生活表现,拓展具有时代性的山水语言;其二,因立足中西融合创作观而生发的传承创新研究方向,即在学习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绘画观念融入山水画创新,实现笔墨语言的当代转型方向;其三,因立足自我呈现创作观而生发的表现性或抽象性水墨创作研究方向。这一方向往往注重创作者内心情感与行为目的的智慧性诠释,注重或繁或简图式含义的隐秘性营造。如此种种。

基于上述思考,2020年,研山会发起“山水圈”学术服务工程并置身于当代山水画创作杰出案例的挖掘与梳理,启动编攥大型编年系列文献书系《山水圈·当代名家档案》,通过四年来的不断坚持,已先后录入该文献书籍的当代山水画家近100位,而这些被收录的当代山水画家,既包含了从上世纪八五新潮开启至今近40年期间在山水画领域卓有建树的前辈艺术家,也包含了在当下学术领域具有鲜活创新思维、成就突出的优秀中青年画家代表,他们中最大的特点,既传承了中国文脉的水墨共性又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创作理念与画风。最为重要的是,假如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做有序并置,我们既可以清晰可辨当代山水画的成长脉络,又可以一览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宏观状态。

此次展览,正是对研山会“山水圈”近年来所梳理学术成果的一次综合呈现,同时也是“山水圈”自开启以来具有空前规模与高度的老中青艺术家三代同堂的山水艺术盛会。

2024年6月

作者:刘祥莲,研山会创办人、学术主持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由山水精神说开去……

文/杨大伟

山水,中国精神的象征,即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和谐精神。

所谓山水精神,体现的是山与水的关系,也可谓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即“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质关系。山水精神源自山水文化,人们山水间的行走及关于山水与庙堂关系的机制,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文本的,智性的,是一种知识体系。而山水精神也是文明的积淀与衍生,山水精神是本能的、感性的,是一种审美自觉。不过,山水精神所体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暗含着人与人之间、群与己之间的一种相处之道。

山水精神虽然没有具体形状,却可显现于外形之中。

《问道昆嵛——山水圈2024水墨文献展》,邀请了国内近100位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艺术家个案显现出当代山水画创作生态,凸显了山水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和多维、材料技术的多重性,体现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他们或逍遥于山林皋壤,或纳万象于咫尺,或于桃源隐逸,或山间细察烟云,或觅草木意趣,甚而可以在人文、幻界、陌生、野逸、雄浑的山水间卧游。当下艺术家所表现的山水更多是造化世界,已然不是通过绘画图式构成的旧时风景。而所谓造化从来并非一山一水的自然景观,应该是一种创作和变化。还有,策展人通过作品+文献的方式,让画家与作品、作品与文献之间构建了具有互为关系的逻辑,在场打造了一种特殊的山水画艺术的历史语境,让观众通过文本及作品的代入感了解创作者及策展意图的细节,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路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这应该是本展对未来水墨画生态研究新的启示。

山水可以把人的精神视域不断打开,甚至可以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因此,我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使自己复原如初,从艰辛劳作和物欲中恢复自然的苦乐感,这或许可以称为展览一个意外的维度。

2024年6月4日于杭州

作者:杨大伟,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小龙

上一篇:展讯 | 艺扇清风——五人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