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名家 行业 机构 大观 图片 视频

媒体

旗下栏目:

超于象外,适得寰中|吴继新的艺术创作思想

来源:华夏经典艺术网 作者:木子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4-23

文/张慧

导读:东方哲学倾向于“空”“无”,善于用直觉和意会感知和表达。观吴继新先生近年的画作,已渐从形制和技法的拘泥中出离,入于东方哲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创作之态。一种娴熟而运筹帷幄的旷达之态渐于画面的自然景观中溢出。我们乐见于先生悠游于自己独创的画境之中,将物象之自然和人文之艺术存留于作品空间,衍生出一方乘云气骑日月游四海的天地自由之态。

创作思想:“无为”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吴继新先生的创作思想,深谙老子的“无为”思想,让万物自然而然的发生。他作画主张“三分人设,七分天成”,不加以人为干预,让画面呈现出“妙手偶得”的天然意趣。

他认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尽人事听天命”。天命是自然法则,若努力后仍达不到期望值,不一定是自身努力不够,而是思路、方法不对或者时机、机缘没有到来。艺术的创作过程,亦是“无中生有”的过程。

观先生近年画作,其寂静高洁之色让睹者自觉躁释矜平。想来在“无为”而作的思想体系下,艺术家“无争”的心境也是其画作充满张力和自然神韵无穷丰富的另一个核心体系。

在吴继新先生眼中,绘画除去笔墨技巧之外,“和谐美”是艺术审美的重要法则之一。而为人处世,他亦始终坚持“无争”、“和谐”的原则,敛其个人锋芒,消弥作品的笔墨痕迹,让画面呈现天然的澄静。正如老子所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卢育三说”啬”于精神而言是无知无欲,于行为而言,是去甚、去奢、去泰。先生的心绪涵养久而久之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上。

技法创新:广征博取

先生酷爱艺术,穷兀于现有技法创作的突破和革新,可谓恪勤朝夕,孜孜不殆。在他眼里,大自然无奇不有、变化万千,他沉迷于对自然的崇拜和痴迷,亦于其中获取探索不止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深刻领悟和娴熟的技法相融,令他的作品充满灵气,蕴藉隐深的神韵和丰骨。

赵无极先生说:“画画没有意外就没意思了。”这也是吴继新先生信奉的格言。他的绘画创作是在没有任何预设创作主题的前提下开始的。绘画工具、材料也及其简单,而且敢于尝试各种绘画材料和工具。作画之前,他会先将需要的颜料调和,注意把握干湿浓痰,冷暖关系,疏密空白等基本原则,甚至也可以用各种天然植物、水性油性颜料混合添加进去,于材料而言几乎是“不择手段”。然后用不同纸张去拓印。拓印出来的图形即是人力无法掌控的“意外”。他每每期待于这样的“意外”带来的画面构成和创作乐趣,虽最终的成品之作可能只有十之有三,但先生更看重的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机缘。正如他一直恪守着自己清晰的艺术主张,要坚持画与别人不一样的画。

宾虹先生曾云:“善水者,可以在小港中游,也可以在大海中游;善画者,可以只作三两笔使成一局佳构,也可以泼斗墨而成一局好画。”在吴继新看来,作品是他和媒介、时机共同的创作,正如陆游诗中所言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虽时常抽离于画面之外,他亦常将自己作为局外人,只是适逢入局,作了一次“揭作人”。在先生眼里,很多天然肌理及画面的产生,更象是一种上帝的恩宠之赐,甚至很多都是“施之粉则太白、施之朱则太赤”的天然成品,更无需人为的画蛇添足。

近年来,吴继新先生于这“拓印”技法中的所获颇丰,但他依然遵循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无为法则,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取舍于西画的色彩、光影、构成、图式等现代造型因素,在传统延承和变革的问题上秉承着自己清晰的主张。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成为人性心灵的抚慰剂。

吴继新Wu Jixin/个人艺术简历

吴继新,1952年生,197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先后在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浙江省设计艺术学校(校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教。

责任编辑: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