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画派八大家之一赵光文,1941年出生于河北,满族,正黄旗,爱新觉罗-光文,号京都闲人,京津画派八大家之一,著名美术家,教育家,诗人。师从陈半丁,董寿平,李可染。代表作《秋茗图》《牡丹图》《远观山河》。 新中国成立后,京津画派涌现出八位极具代表性艺术家:李可染、白雪石、启功、孙其峰、赵光文、崔子范、娄师白、孙菊生,合成京津画派八大家。 时光荏苒,斯人渐逝。如今,京津画派八大家仅存赵光文先生在世,作为国宝级艺术家,其历史地位和作品艺术价值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1952年,在启功的引荐下拜师一代名师陈半丁为师,并学习花鸟画创作。 1955年,在恩师陈半丁引荐下到齐白石家中探讨艺术并亲自指点赵光文绘画。 1955年—1965年,期间一直在恩师陈半丁教导培养下学习绘画,并得到众多艺术大家的称赞。 1966年,与陈半丁等参加北京市“书画义卖展览会”,并为《河北报社》创作作品《牡丹图》。 1966年,拜访李苦禅先生并为其创作一幅花鸟作品。 1968年,经李苦禅介绍认识董寿平并在董寿平指点下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1969年,赵光文先生在河北举办个人展览;当时引起艺术界的轰动;李苦禅,孙菊生,娄师白,启功,董寿平,孙竹,孙其峰等多位名家到场祝贺。;由于恩师陈半丁身体原因展览现场未能到场;委托启功送一幅花鸟画作品作为祝贺以兹鼓励。 1970年,作品《远观山河壮图》荣获全国花鸟绘画展金奖。 1975年,作品《玉簪花屏》在新加坡举办大型名家联展。 1980年至1990年举办全国个人巡展;历经北京;广州;天津;山东;西安;洛阳;河南;陕西等地并得到业内多位名家认可及祝贺。 1993年,花鸟作品《荷塘秋韵》参加“广东省美术展”并荣获一等奖。 1995年,山水作品《山水轻音图》荣获河北省美术展览一等奖并被组委会收藏。 1996年至2005年,应新华坡华人艺术家协会邀请参加全球巡展,在首尔、新加坡、巴黎、东京、挪威、荷兰等多地举办展览,作品被全球各大博物馆相继收藏。 2008年,应好友孙其峰邀请在天津举办赵光文花鸟学术邀请展。 2010年,花鸟作品《牡丹湖石图》被法国伯纳德阿诺特家族收藏。
赵光文先生是满族正黄旗,师从京津画派创始人陈半丁及艺术泰斗董寿平。他的花鸟画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更在绘画实践中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和创新精神,既有传统国画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魅力。 作为京津画派代表人物,赵光文先生承载着传承和发扬京津画派优秀传统的重任。他深入研究京津画派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不仅继承了其传统笔墨技法和构图布局,更在创作实践中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和技法,使京津画派的艺术风格得以传承和发展。
90年代赵光文德国柏林举办个人展览,柏林电视台采访报道,六幅作品被柏林国立美术馆收藏。
80年代京津画派领军人物孙菊生、赵光文、娄师白在北京举办三人联展,引起艺术界轰动
中国篆刻大家孙竹来京拜访赵光文,为其些书法一幅并为其刻印一枚。孙竹曾为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于非闇、邓散木、董寿平等多位名家刻印。
孙菊生携家人与赵光文家人一起写生合影留念
2010年日本驻华大使邀请赵光文为大使馆创作作品
2000年京津画派赵光文先生在英国展览,为英国藏家书写作品。
欧阳中石邀请好友赵光文携家人去家中做客,赵光文先生现场创作作品一幅赠与中石先生,好友中石先生回赠赵光文书法一幅。
赵光文与恩师陈半丁 赵光文自幼酷爱绘画,幸得启功推荐拜陈半丁先生为师。某日,陈半丁带着赵光文走进了他珍藏古画的房间。室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墙上挂满了历代名家的杰作。 陈半丁指着其中一幅画,眼中闪烁着光芒:“这是明朝大家的作品,你看这线条流畅,构图巧妙,每一处都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赵光文凝视着古画,仿佛被那深邃的艺术世界所吸引。他仔细观察着画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着古人笔下的神韵与意境。陈半丁则在一旁耐心讲解,时而指点迷津,时而引发深思。 不知不觉间,日已西斜。赵光文意犹未尽地离开了密室,心中充满了对古画的敬畏与对恩师的感激。他深知,这次欣赏古画的经历不仅让他领略了艺术的魅力,更让他在恩师的指导下,对国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赵光文与国画大家齐白石 国画大家齐白石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对自然物象的细致观察,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赵光文陪同老师齐白石漫步在荷塘边,微风轻拂,荷叶摇曳,一片宁静和谐。突然,齐白石停下脚步,目光聚焦在荷塘中一只跳跃的青蛙上。他指着青蛙,兴奋地对赵光文说:“看,这就是艺术的灵感!” 赵光文顺着恩师的手指望去,只见那只青蛙蹲在荷叶上,双眼炯炯有神,仿佛在等待着什么。齐白石微微一笑,从衣袋中取出纸笔,开始挥毫泼墨。只见他的笔触轻盈而有力,几笔之间,一只栩栩如生的青蛙便跃然纸上。那青蛙仿佛有了生命,与荷塘中的真实青蛙遥相呼应。 赵光文看着齐白石的作品,惊叹不已。他明白了恩师的意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灵感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只有用心去观察、去体会,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
赵光文与恩师董寿平 董寿平大师以画竹闻名于世,他笔下的竹子深受世人赞誉。赵光文,作为一位对艺术充满热情的年轻画家,对董寿平大师敬仰有加。赵光文带着自己的画作,怀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踏入了董寿平大师的画室,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董寿平认真地审视着赵光文的画作,时而点头,时而沉思。 终于,他开口称赞道:“你的画已具雏形,显示出了一定的功底和才华。然而,要想在绘画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还需在笔墨运用上多下功夫。”为了更好地帮助赵光文,董寿平大师亲自示范画竹的技巧。他边画边讲解:“画竹要讲究气韵生动,笔墨之间要有节奏感。你看,这里的线条要流畅而有力,那里的墨色要浓淡相宜。” 赵光文全神贯注地观看着大师的画作,聆听着他的讲解。经过这次请教,赵光文深受启发。他回到家中,开始反复揣摩董寿平大师的画技,不断练习画竹。他在笔墨运用上下了更多的功夫,力求使每一笔都充满力量和生命力。
赵光文与好友孙菊生 赵光文与孙菊生,两位艺术大家,相交甚笃,常于书画间品茗论道、共赏风月。某日,二人相聚于孙菊生的画室,孙菊生新得一幅藏品,特邀赵光文共赏。 赵光文一见此画,眼中便闪过一道精光,他细细品鉴,不时点头赞叹。孙菊生见状,心中暗自得意,遂问赵光文对此画的看法。赵光文笑而不语,只是取过纸笔,挥毫泼墨,顷刻间,一幅新画跃然纸上。 孙菊生一看,竟与自己所藏古画风格迥异,却同样气韵生动,别有一番风味。他大为惊讶,连声称赞赵光文的画技高超。赵光文却摆摆手,笑道:“菊生兄过誉了,我这不过是即兴之作,比不得你的藏品。” 二人相视而笑,继续品茗论画,畅谈艺术之道。此事传为佳话,成为两人友情中的一段趣事。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尊重,也在艺术界传为佳话,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赵光文与好友娄师白 娄师白与赵光文志同道合,常在一起探讨艺术。一日,两人相约去郊外写生,希望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创作的灵感。郊外风景如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面对这般美景,娄师白与赵光文都陶醉其中。 娄师白是个性格豪爽的人,他见两人都沉浸在美景中,便提议进行一场即兴创作比赛。他笑着说:“光文兄,我们何不借此美景,来一场即兴比赛?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佳作。” 赵光文闻言,欣然接受。于是,两人各自找好位置,铺开画纸,开始挥毫泼墨。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两人的作品都已完成。他们相互欣赏着对方的作品,只见娄师白的画作细腻入微、栩栩如生;而赵光文的画作则墨色淋漓、意趣盎然,充满了艺术的韵味。两人都对彼此的作品赞不绝口,认为这次比赛难分伯仲。 周围的人们也纷纷围拢过来,欣赏着两位大师的作品。他们纷纷表示,这次即兴创作比赛不仅展示了娄师白与赵光文的高超技艺,更让人们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
赵光文与孙其峰 赵光文与孙其峰,两位京津画派的泰斗,不仅在艺术上相互切磋,生活中也常有温馨的小故事。 一次,孙其峰受邀到赵光文家中做客。两人围坐桌前,品茗论画,气氛融洽。赵光文拿出自己新画的一幅牡丹图,请孙其峰品鉴。孙其峰仔细端详,赞不绝口,尤其欣赏赵光文在花瓣处理上的细腻笔触。 谈笑间,赵光文的妻子端来一盘刚出炉的点心,香气四溢。孙其峰品尝后,连声称赞,说这是自己吃过的最美味的点心。赵光文听后哈哈大笑,说这是妻子特意为好友准备的。 夕阳西下,两人仍意犹未尽。赵光文提议到院中散步,欣赏花园中的花鸟。两人边走边聊,时而驻足观赏,时而低声交流,宛如一对忘年之交。这段温馨的小故事,不仅展现了两位艺术家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相互扶持和共同进步。 赵光文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