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史与文学史的长河中,总是有着不停迁徙的灵魂;他们是始终在路上的艺术家,穿过不同的地域,越过条条河流,为了追随心中的呼唤,寻找更闪光的灵感和艺术更深刻的定义。旅程的本身往往就是目的,艺术家在一段经历之后,很难再是出发时同样的本体。 对于中国艺术家吴训木来说,他的绘画沉淀于多年来他走过的路,他的见闻,他的历险,他的体会;远方的山、静夜的云、神秘的星空、在开阔的戈壁呼啸而来的风唤起空灵的美,震撼着心灵,艺术家在思考,巨大的能量涌向内心。如果攀登是为了到达山顶,那么如何将一路的感动和顿悟升华为画面的精髓是艺术家此生必修的功课。 大自然是如此的广阔,无边无际,延伸到世界的尽头;宇宙的浩瀚带来无尽的遐想,万物皆可入画。在西方历史上,漫游的往往是骑士、是探险家、商人或者宗教人士;而在东方的文化中,倾向一种更“纯粹”的目的。我不禁联想起中国明朝的著名文学家徐霞客,他游历一生,意义即旅途本身,宛如朝圣之路,更重要的是过程,到达并非终点。 吴训木1947年出生于上海,青年时离开繁华的大城市,多年来旅居在中国的偏远地域,用不同的视角,观察着与沿海迥异的自然场景和少数族裔正在消失的文化。在戈壁天山生活的十七年间,他看到了更原始的星空,听着旷野的风伴随着沙啸瑟而来,仿佛是祖先来自远古的呼唤。 让我深受感触的是《牧人星空》系列,恰巧也是吴训木在意大利美术馆最新个展的主题。欣赏这组作品可以深刻体会到艺术家创作时丰富的情绪起伏,画面中的能量在流动,包含着快乐、振奋、视觉冲击、时而不解,随之释怀。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吴训木前往云南贵州地区,经过六年的远足与探险,近距离地记录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和他们岌岌可危的文化。数年的漂泊,对他的绘画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画面的载体可繁琐可简约,可以是厚重的石板,也可以是薄如蝉翼的米纸;可以是西方的油彩,也可以为东方的水墨;吴训木绘画的精髓,也是他恒久不变的艺术探索核心,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是文化的一脉相承,是自远古以来不同地域的不同文明献给宇宙的史诗。 90年代的中国,开始认识并且重视生活在遥远地域的少数民族群体。作为艺术家的吴训木,在深入接触他们的风俗后,更是看到了与主流文化迥然不同的人文元素和精神价值,成为他日后源源不断的灵感启发。 吴训木的画,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向内审视,有“高度” 、有“滋养”、有“清澈” 、 有“气息”流动、有“意境” 、有“留白” 、有“寓意” 、有“雅致”,虽然笔触振奋有力,气质却细腻而唯美。这就是西方艺术史中定位的“新·文艺绘画”,传承古往是新前卫派面向未来创作的巨大动力,即以现代手法重新梳理古典的表达和情绪。 有着巨大创作激情的吴训木,得到了中国艺术赞助人廖解宝先生的大力支持。多年前第一次相遇时,自幼热爱艺术的廖解宝被吴训木的绘画深深打动,成为他最重要的收藏家及推动者。除了活跃在中国业界,吴训木于2021年起,在廖先生的帮助下,与米兰国际艺术中心MA-EC合作,逐步进入欧洲主流艺术领域。2022年,应欧盟文化部邀请,前往布鲁塞尔意大利文化中心举办个展。同年,荣获著名的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绘画类银奖。 2023年参加了在法国大皇宫举办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独立艺术家沙龙:随后在意大利斯卡韦尼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展览《牧人星空》。 吴训木选择了复杂的抽象绘画语言,以非具象形态的方式表达他心中理想的天、地、神话、幻想、末日和憧憬。笔触由心而起,随着时间的过渡,时而稀薄时而厚重;层层递进,或相互接纳重叠,或彼此抵触消除,能量在得到释放的瞬间呈现出主色调。艺术家在直觉的引领下,赋予作品张力、动态、旋律,线条如乐篇般流畅,看似随意却笔笔在意;鲜亮的黄被冷暗的底色衬托着仿佛欲跃画面而出,红与白的对应让空间变得更加立体多维,形成了内与外的双向延伸。 而他的水墨创作与油画作品截然不同:在第一视觉层,好像有人物若隐若现,身影狭长,神秘且忙碌;更深层次的场景浮动转换,稀释之后的灰色在黑白间周旋,仿佛在沙漠的风暴中相拥起舞。我不禁联想起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穿越戈壁时,在他的游记中描写了在遥远东方的荒野中漂荡着流浪的灵魂。对于这位威尼斯的探险家,深夜的大漠充满危险:“这里全是山和沙,峡谷中没有食物,如果因为疲倦而落单,稍不留意就会迷失[...],很多队友已经脱离了队伍[...]”。 吴训木的绘画非常好地表现了一种既遥远又神秘,既孤独又充满了魅力的氛围;他探索着内心空间的深度,心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远古文化的思念,让画面延伸出无尽的可能。 Claudio Rocca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院长 意大利国家美术学院联盟主席克劳迪奥·洛卡教授 翻译:米兰国际艺术中心MA-EC 杨培烁 2023年12月 意大利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