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名家 行业 机构 大观 图片 视频

媒体

旗下栏目:

“关于苏谢伟艺术的对话”有君堂艺术沙龙第1期观点摘要

来源:中国艺术资讯网 作者:小龙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2-18

2023年12月10日,李可染画院宋庄院举办了“关于苏谢伟艺术的对话”主题沙龙活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赵力先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委员会主任、李可染画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西沐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策展人、批评家葛玉君先生与苏谢伟先生以及现场参加沙龙活动的嘉宾共同就抽象艺术以及苏谢伟先生的艺术进行对话交流。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兼宋庄院院长史跃峰先生主持沙龙活动。

左一:苏谢伟,左二:葛玉君,中:西沐,右二:赵力,右一:史跃峰

苏谢伟先生在沙龙现场介绍自己的创作体会

苏谢伟,广东潮州人,职业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深圳、悉尼。2008年开始,苏先生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多次举办个展。苏先生从1998年开始探索抽象艺术。2008年开始举办个人展览,展示抽象艺术形式和抽象艺术的探索成果。2008年后作品引入中国元素,形成“中国基因”系列,并在之后的探索中逐渐改变和转化表达方式。2010年中断“中国基因”系列,开始创作“感受肖邦”系列,探索与音乐相关的艺术表达形式,特别关注色彩和节奏。2011年开始探索中国山水元素,以流淌的形式呈现新的抽象艺术视觉效果。2016年展开新一轮的创作,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沙龙对话观点摘要

话题一:抽象艺术到底有无审美标准,普通大众如何欣赏抽象艺术

赵力教授

赵力:艺术沙龙是一种迷人而又魅力的聚会形式,它源于19世纪西方文化沙龙的传统,这个传统提供了一个文化话题的讨论平台。以沙龙的形式来讨论艺术,讨论抽象艺术,我觉得是具有某种开放性的结构。正如对抽象艺术的定义,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是不一致的,包括历史中的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家对抽象的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结合苏谢伟的创作历程,苏谢伟通过作品呈现了自己的抽象艺术,反映了他的生命历程并持续演变。因此他的抽象艺术及其定义或评价,也因其具有艺术特性及其生命力而多样化。抽象艺术的变化其实带来新的艺术可能性,艺术家探索和创作的过程,艺术家面对画布、艺术媒介所展开的探索与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结论,都在重新定义抽象艺术的价值和作用,为抽象艺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力量,正在让一些明确的东西变得不明确。所以,我认为其实无法对抽象艺术给出一个所谓“固定”的定义,同时抽象艺术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实践过程。是故,讨论抽象艺术非常重要,而每次展览及其讨论都是生成新知识和观察新实践的难得机会。

西沐教授

西沐:抽象艺术的创作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艺术家通常不确定最终作品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抽象绘画如果说有传统的话,在中国画家抽象绘画中,他们更熟悉写意理念,因此抽象更注重整体把握和感悟,将理性的东西注入感性的整体表达中;而西方抽象艺术底层逻辑是通过几何形体的变形抽象来把握理性,进而注入自己的感性因素。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不断追求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既要避免感性泛滥导致画面无法控制,又要防止理性过度泛滥导致画面缺乏生机。追求这种平衡是抽象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涉及抽象元素、抽象技术、抽象表现和抽象精神等多个层面。

葛玉君书记

葛玉君:根据詹建俊先生的观点,抽象绘画好与坏的问题与艺术家的修养密切相关。他认为艺术家必须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在进行抽象艺术创作时保持对画面形式感、色彩感、构成要素等方面的把握,以创作出具有审美性的抽象作品。换言之,抽象艺术家必须具备艺术审美、艺术创作以及艺术语言提炼的底色,随意的无意识的泼洒,并不能产生具有抽象意义的绘画作品。

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中国抽象艺术产生了几个重要的基点,如林风眠到吴大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脉络,再如1980年代后,诸如马路先生等一批留德艺术家将德国新表现主义中的抽象元素与中国传统进行整合,形成了另一条发展路径;抽象水墨和实验水墨的出现在80年代的美术思潮中引起了广泛讨论,像刘子建、张羽、段秀苍、石虎等艺术家的实验性水墨作品,与中国古代文人化的精神意蕴等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交相呼应。此外,综合材料在抽象绘画中的应用方面,如在1987年,孟禄丁教授提出了“语言纯化”的概念,通过运用各种材料(如麻绳、拼接)以及肌理感的元素,消解了之前写实主义绘画对创作的明确的意义的关注。随后,综合材料绘画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领域,与抽象绘画有着紧密的关联。

抽象绘画在形式语言上给人一种非理性的感觉,但在制作过程中却是非常理性化的。因此,在评价抽象绘画作品时,不仅要关注艺术家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的认知,还要看其对形式语言的运用和创作中所体现的底蕴。

中国基因系列4 布面油画 165cm×145cm 2007年

中国基因系列16 布面油画 165cm×145cm 2007年

中国基因系列19 布面油画 200cm×435cm 2008年

话题二:如何看待苏谢伟抽象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艺术语言和艺术价值

西沐:苏老师的绘画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要总结他绘画的特点,以下三点值得重视:一是他的绘画是有修养的抽象创新。他的创新充满修养,通过克制自己的技法,来表达的感悟,将个人修养融入画作中。二是他的绘画调子厚重,展现了其思考的深度。每一幅画表达的主题,都深思熟虑的思考方式,带有丰富的含义和细腻的感悟。三是他的绘画都有背后特定的语义,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感受。他通过绘画的信息量,给观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感受结果。他在表达自己的观念的同时,引发人们思考和探索更多可能性。

葛玉君:苏老师的抽象绘画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抽象艺术家的创作有着很大的连续性,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距离。中国艺术发展中存在写实性绘画和抽象绘画两种语言体系,写实性绘画强调意义的确定性表达,而在上个世纪抽象绘画很大意义上注重对画面意义的消解以及对过程性,不完整性的、即时性等方面的追求。然而,苏老师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世纪以来一批艺术家的创作趋向,即对抽象绘画意义的重构,而不是对意义的消解。他是一个全面的艺术家,注重技术、艺术创作观念的推进和自我阐释。他的作品追求语言形式,关注对天地、泥土的别样塑造以及对文字形象的再利用。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对语言形式的追求。

苏老师的抽象绘画探索了形式语言表达和抽象意义的重构,并展现了制作性、材料感和黑白对比等元素。他的创作也呈现了自我内心的探求和个体发现的过程,同时融入了东方哲学的理念。苏老师的作品在不确定性和非理性中展现出一种理性的演进和建构的过程。此外,他还回归到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达,他的创作不仅与当下的艺术话语建构形成契合,同时还会进一步激发我们对中国式美术批评术语的思考。

赵力:要真正了解一个艺术家,除了仔细观察其作品,还需要了解其个人经历、创作过程和创作痕迹。其实,我们特别希望艺术家与他的作品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才是我们全面了解艺术的最好机遇,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在场”对于艺术的“存在”至关重要。抽象艺术给予了艺术家自由创作的方式,让个人变成精神的主人,抽象艺术的存在与科学、现代化有相关,同时具有一种“阅读”的价值。抽象艺术也提倡一种与观众之间的对话机制。苏谢伟是一位“建构性”的艺术家,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家们回应中国开放阶段的特征,只是他选择以抽象性的创作也加以回应而已。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持续性的创作,并将艺术实践与日常性的思考探索相结合。总的来说,抽象艺术被认为是一种自由创作的方式、独特的思想表达和个人探索的价值。同时,抽象艺术也隐含着艺术内部规律性的探索,将观念与语言置于优先的位置。

感受肖邦9 布面油画 165cm×145cm 2010年

感受肖邦15 布面油画 145cm×125cm 2010年

感受肖邦17 布面油画 165cm×145cm 2010年

话题三:中国当下美术体系里抽象艺术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

葛玉君:从8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层级、不同人群的艺术审美需求。中国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发展和与科技的结合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和引发思考。现代艺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新的材料、方法和媒介的引入使得艺术创作呈现出创新和迭代的关系。对于艺术作品来说,重要的是思考观众想从中获得什么。过去更注重确定意义的作品,而现在观众更希望艺术作品能够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抽象艺术更多地体现了艺术家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观众的个人经历之间较少有共鸣。但是抽象艺术的开放性和多重解读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感受。对于抽象绘画进入市场和获得更多受众群体的关注,我们应该持乐观态度。

西沐:抽象艺术在中国起源于吴大羽等画家,经过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条发展脉络。这些画家通过抽象艺术表现自由、多元化的创作可能性。抽象艺术不仅使画家的创作更加自由,也使带动社会氛围更加自由。它通过自由的表达、行为和欣赏,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自由。抽象艺术也更容易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抽象艺术的发展展示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从老一代的抽象艺术家到现在与科技、数字化结合的新表现形式,抽象艺术改变和参与社会,具有一种变革力量。抽象艺术家,如苏老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与否,从作品和社会两个方面反映出不同的意义。作为抽象画家,他们既产生个体行为的结果,也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

中国的抽象艺术通过自由的表达和多元化的方式,展现出社会的自由和包容性。同时,抽象艺术也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与科技、数字化的结合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为社会带来了一种变革的力量。抽象艺术家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对于作品和社会意义的重要性。

赵力:目前对于中国抽象艺术家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更多的关注点在定义、概念和个案上,而在方法论和批评方面对于艺术家的生存状况和创作趋势缺乏关注。而在国外这方面有更多可资借鉴的研究及其方法论。譬如欧美对于抽象艺术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研究就很有特色。一种主流性的观点是,西方的抽象艺术不仅推动了艺术史的进程,同时也推动了西方艺术市场的战后重构以及塑造了以纽约为中心的全球艺术市场新中心。除了政治与冷战的因素,围绕着西方抽象艺术,在西方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创作者、画廊、收藏家、批评家和艺术博物馆的整体结构,其中的市场机制推动了抽象艺术的传播、确认和分享。而通过对此的研究,我们应该关注到艺术与什么样的机制和方式产生有效的结合,以创造出符合中国特征的文化成果。

除了市场机制,抽象艺术也应该更加关注展示空间、以及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达成。以纽曼、罗斯科为例,抽象艺术可以创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情绪体验,可以创造出一种极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当代人情绪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展开关于抽象艺术的艺术疗愈的相关研究与实验。

悟境25 布面油画 165cm×145cm 2015年

悟境32 布面油画 145cm×125cm 2015年

悟境46 布面油画 125cm×145cm 2015年

话题四:中国艺术市场中抽象艺术的市场表现及大众投资收藏抽象艺术的建议

西沐:要谈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谈疫情后面临的大环境变化以及审美文化的崛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审美评判标准和原则正在解构,尤其是抽象绘画的崛起。以吴大羽、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艺术家为例,他们的市场价格在几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表明推手正在适应市场大势,推动抽象艺术品的价格上涨。这种变化背后的大背景是审美文化的崛起。过去中国绘画市场经历了从不景气到景气的转变,一般都经历古代艺术、近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这样一个过程,而当代艺术则进入了当代的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市场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市场规模在拓展。近年来市场的发展不仅仅是多元化,更是多极化。多元化是指在特定语境下的艺术市场不同分布状态,而多极化是在不同语境下产生的发展格局与机遇。因此,传统的审美理念仍然具有生命力,同时新的审美、新评判标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向多极化转变,这发生在更多新藏家、更多新业态、更多审美文化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转变可能以在线交易和数字化交易等交易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我们观察市场变化的主流。

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品市场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审美文化转型的结果,并且这种转变会以不同的交易方式呈现出来。

赵力: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绘画依然是主流性的艺术交易品类。在整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保守的市场观念使得绘画在交易和收藏两方面占据了主导性的市场地位。不过,随着经济的改善和市场的多元化,这个现象可能会慢慢扭转,只是目前还未发生。

从抽象艺术的角度来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艺术市场在恢复中加剧了其中心化的地位,也在这样的过程中,美国现当代的艺术家变得在市场中越来越重要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艺术市场中的明星级艺术家以安迪·沃霍为代表,以“波普艺术”为主轴。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安迪·沃霍为代表的艺术家行情出现了明确的调整。在这样的调整和换牌中,美国艺术市场最终选择了以抽象艺术为突破口。在过去的十年里,抽象艺术家如罗斯科、赛·通布利等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美国艺术市场的新热点。从2010年开始,西方抽象艺术的市场行情也影响到了亚洲。日本的“具体派”和韩国的“单色画”艺术家,在五、六十年代大多在美国或欧洲国家参与艺术活动,他们基本融入了西方的现代艺术发展过程。除此之外,中国的华裔艺术家像赵无极、朱德群在亚洲艺术市场的行情,也可以归为这样的一个整体性的行情。

对于艺术市场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20年的“疫情”,不能仅仅看作是社会或经济领域的事件,事实是这些转折点的背后往往导致了审美文化的剧变。而审美文化的变化又往往是特定的语境中行动力、鉴赏力和文化共识的转化,最终导致或推动了购买的行为或选择的方向。

而在中国,抽象艺术市场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市场板块概念,对于整个市场也没有清晰的信号传达。正如我和西沐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艺术市场需要梳理出抽象艺术的创作群体、历史线索,并需要形成一个以抽象艺术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和市场机制。

(根据现场速录整理归纳)

观自在01 布面油画 240cm×760cm 2022年

自性03 布面油画 90cm×80cm 2020年

缘起10 布面油画 120cm×360cm 2017年

浑08 布面油画 120cm×180cm 2016年

本源08 布面油画 145cm×165cm 2009年

史跃峰院长主持沙龙活动

现场嘉宾:祁志龙先生、林墨先生、索权先生分别参与发言交流互动

责任编辑: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