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自古多有边塞诗,少有边塞画。中国美术史尤其是山水画史几乎都是南北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出现了涉足西部地域的画家,如王子云、石鲁、赵望云等,一种全新的、地域的、苍茫厚重史诗般的画风风靡中国画坛,一改传统文人画的面貌和中国山水画仅有南北宗的图式语言及艺术表现形式。 当代西部画家郭正英从前人的绘画中汲取养分,无垠的天幕、高耸的峰峦、洁净的冰川、无稽的牛羊……在表现大漠戈壁、西北高原、祁连古道等山野原始风光情有独钟,不但在西部山水画的形式语言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西域文化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上也创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 寄情西域 笔墨传韵
祖国西部的祁连山是郭正英的故乡,他生于斯长于斯,那里有着他儿时绕不过的记忆。雪山、森林、草原、湖泊、戈壁、沙漠、丹霞地貌等等,西部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血脉中。艺术是感性的,是画家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人们生活情趣的重要组成部分,郭正英多年来坚持以独特的笔墨进行西域山水的探索,笔墨间流淌着对西域高原的款款深情。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个画家,当你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进入创作阶段之后,一定要画自己熟悉的东西,画自己熟悉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画出感情,才能把画面的那种真实的情感传达给观者。”郭正英如是说。 的确如此,郭正英把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扎在了曾经生活过的西部热土上,把自己的情愫寄托于祁连山境以及滋养了西部人民的天山南北,给观者以独特的审美享受,使之有过眼难忘之感,极具现代性和独创性。 观其画作,他笔下多见古道祁连、丹霞日照、陇山厚土、胡杨礼赞,不仅仅是地貌形似的自然展示,更是西部苍茫、热情的象征与隐喻,他更加注重艺术韵味与笔墨情趣,展示的是浓郁、炽热的乡土情怀,以及粗犷、厚重的美感追求与朴素的诗意胸襟。 例如,作品《祁连北麓》郭正英运用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用笔简练概括,设色浓墨重彩,画家把典型的要素以一种自然流露的方式从画境中显现出来,将苍茫浑厚的西部神秘大地,讴歌式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再例如《胡杨礼赞》在粗放的线条与土黄的色彩烘托下,则显现为厚重、滞拙的阳刚气度与风范,强调中国画的的意象效果,给人扑面而来的气息是其内在的意蕴是文化寻根。 在中国山水画里,传统的表现技法是很难表现出西北风光的气势,怎样把苍茫的自然性格和当代博大的人文情怀融合起来,是考验山水画家重要的一道门槛。 郭正英选择了用大笔挥毫,借助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及笔落纸间的触感来表现西部之景,他以线性表达为主,通过书法用笔,使充满力量感的大长线和富有节奏感的短线相辅相成,色墨交混皴擦,极大的突出了笔下的山水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折射出一种激情泼洒的生命旋律,呈现出一种浑厚华滋、苍润并济的笔墨语言和崇高的艺术境界,给西部山水赋予了灵魂和独有的诗性品格。他的这种表现方式,是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得来的,绝不是凭空臆造。 如若没有对西域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仅有笔墨上的功夫,断然画不出如此感人的画面,这笔尖浸润着画家的欢喜与敬畏,更蕴藏着对平凡景致的诗意撷取。这一幅幅浑穆又深邃的西域山水画的背后,是郭正英对西域情怀的笔墨表达和情感传递。
以境为师 心随自然
中国画尤其山水一脉的发展,绕不开当代语境下的写生。祖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特有的风俗、文化和经济状态使其相对保持着一种原生而有序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融洽的、丰富的。 或许没到过大西北的人,总认为那里的地貌是干旱少雨、戈壁荒漠、贫瘠苍凉。然而,它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这里的荒莽与雄奇,苍茫与茂密,辽阔与神秘都会超出你的想象。深厚的黄土、连绵的群山、横亘的峰岭、千年的胡杨、多变的气候造化出沟壑纵横、梯田万顷、日耀雪峰之景象吸引着多少艺术家扎根戈壁荒漠、雪山草原体验写生。 经过多年的创作沉淀,郭正英对绘画有着深刻体会。正如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所言:“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 郭正英常年深入西部千山万壑,沿丝绸之路无数次采风写生,终于在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他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将其热情的民族特质挥洒纸上,西部高原的静美,给了郭正英超乎寻常的现实体验。 “写生既是一个创作的实践,同时也是提升创作的重要途径。”郭正英表示,“真正的美在自然当中,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加深对山川水林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以丰富的情感和内涵体现着大自然的艺术生命,作为画家向自然学习,但并不是一点不变的纯客观地描写自然物象,而是要对认识的事物加以主观的取舍和创造。” 郭正英指出,临摹是“师古人”,写生则是“师造化”。古人云“师古人,不若师造化”,说明画家直接向大自然学习的重要性。无论采用哪种写生方法,我国历代画家都遵循着“师造化”的精神,对自然物象进行一番意象处理,融合画家个人风格的笔墨语言去表现所描绘的物象。 “写生写什么呢?石涛曾经说过,画家对客观事物感受和认知的关系是,感受在先,认识在后。所以画家从写生自然,写生生活中得来的感受,必须重视它,抓住它,并着重地刻画它,表现它。” 郭正英说,“中国古代的画家写生主要是靠记忆,头脑记忆;现代的人手段很多,比如录像、拍照等,但不管怎么样,画家在写生的过程当中要深刻的理解客观物象它所反映的内涵、本质,去回头看去思考、去判断,然后在进行创作,体现出画面最主要的精神特质。” 郭正英在艺术创作上,在求索天趣之余,又不受地形地貌的禁锢,使之入于胸襟,化为形而上的“心象”以尽情尽性。比如作品《天山牧曲》《大漠驼歌》《祁连春牧》将自由静谧从容地绘出,在笔墨层层叠加中产生厚重、平拙与苍茫、雄浑之感。这样的作品,才是艺术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精神内涵的崇高体现。 画家用自己心灵的魂魄与大自然沟通,是一种个人体验和情绪的集结,故而他的西部山水画合乎自然、超越自然,更在创造自然。正因为郭正英谙熟西部山山水水,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所以才会爆发出艺术灵感一发而不可收的创作激情。他的西部山水画体其精魂、察其雄壮、写其蓬勃、畅其神情,在实践中完善着自己的追求。
深耕传统 造物于新
作为当代山水画家,在艺术上,与古人不同,与今人有别才是真正独特。郭正英为传统的山水画笔墨符号注入了现实的内涵,使作品生动而又充实。他以当代人的情怀去讴歌自然境界的雄浑与博大,折射出当代人的精神渴望与审美品质。 郭正英在创造、探索和实践中,始终认为学习和传承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是当代山水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悉心研究中国美术史,荆浩、范宽、黄公望等这些古代先贤的作品境界浩莾,气魄雄伟,是学习传承的经典。在精研古代画史画论的同时,同样注重学习师辈的理论和艺术之道。他特别赞赏李可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和“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艺术观。 郭正英表示,作为当代画家既要传承传统,又要突破传统,时代在变化,生活空间和内质,生话方式和节奏,都有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的山水画必定扩大题材范围,表现出新的审美情趣,创造新的意境以适应当下审美环境和趋向。 解读其画作,他的西部山水画图式不断变化、笔墨程式不断翻新,在画面中没有传统山水画的桃红柳绿,青山叠翠,烟雨空濛,呈现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大漠,是大西北的野旷天低,是雪峰上的霞光和漫天长云,是生生不息的胡杨……这些画作,高扬着强烈的主体审美意识和形而上的崇高精神。 他已不仅仅是在写景和造景,而是借景抒情,或以实描绘山川的壮伟雄深,或以意丰富画图的空间层次。作品时而用焦墨勾勒、铿锵有力,时而用水墨渲染、浑厚华滋,时而糅合版画的黑白构成之美,以助其势,时而融进西画色彩之丰富,以显墨韵,一切都有感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一切都经过情有独钟的取舍和提炼,一切都蕴含着古貌新机的生命力。 郭正英认为,好的作品要彰显出个性,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而言,应该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求得新的拓展。郭正英的创作实践,正是验证了这一点。他把古人的传统技法和时代审美相结合,寻找出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西部山水的创作中,他主张“以书入画”,增强笔墨的表现力,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形成了他的山水画的一大亮点,使山山水水有了生命的力量。 在郭正英的作品里,人们感悟到的并不只是苍凉、原始、荒蛮、贫瘠和野性,而是动人心魄、催人激奋的雄性化的永恒之美,是超自然的无限的精神张力,是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历史与哲理神圣而又深刻的启迪。他通过与山水的接触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笔墨散发出悠长的韵味和十足的视觉意境。 越秦岭、走河西、出阳关、入大漠,西部山川该怎样地去认识它,西部山水画又该以怎样的图式形态和语言出现,郭正英,作为西部山水画的探索者,他以切身的体验视西北山河为灵魂之所在,情感之所托,艺术之所求,他的艰辛探索是有意义的,他的画作也形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
艺术家介绍
郭正英,号牵轼、苏柯、祁连山人。别署莲湖草堂、千石楼。自幼喜好书画艺术,师从周韶华先生。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名誉会长、国际当代艺术家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书画院高级研究员、国家民族画院顾问、中国西部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名家画院副院长、中国孔子画院名誉院长、北京百仁书画院特聘专家、李可染画院研究员、甘肃国画院名誉院长、甘肃天山书院名誉院长、内蒙兴安技术学院客座教授、黑龙江黑河学院客座教授、张大千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新水墨研究会顾问。 文化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印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导师、中国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英才》杂志社艺术顾问、中国中外企业家联盟名誉主席、京津冀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原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民族百花奖”第四至十届评委,“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第二、三届评委。 曾赴俄罗斯、印度、埃及、韩国、日本、新马泰、乌克兰、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艺术交流。
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