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叶炳喜书法集》 之浅见 文/陈若虚 叶炳喜先生是享誉书坛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内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在本省本市更多。他题写的各式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令观赏者交口称赞。笔者有幸欣赏到他出版的两本精选书法集,揣摩回味,获益良多。欣赏之余,也有几分思考,遂不揣冒昧,在这里主要围绕先生这两本书法集略陈固陋,以求教于诸多书友。 欣赏先生的作品,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唯其如此,才能对其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在笔者看来,先生的作品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突出的特点。
就艺术风格说,作品沉稳大气,神采飞扬,饱含“盛世中华”气象。 先生是楷行草隶篆五体兼备的书法家。楷书的功力尤为惊人。无论大楷小楷均骨力遒劲,端庄典雅,饱含唐楷基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多幅作品刚正壮美,雍容大度。小楷白居易名诗《长恨歌》疏朗俊美,灵光闪闪。榜书则雄强威严,如金刚力士。“中华小区”几个字常令书法爱好者驻足良久,啧啧赞赏。 先生因楷书极具功力,对其他书体的驾驭自然也是非同寻常。铁线篆唐诗四屏条婉转秀丽,唐人李阳冰如果有知,当赞赏有加。行书对联、条幅均开合灵动,结体超然,尽显书家不凡的气度和艺术修养。草隶各书的作品也常令欣赏者爱不释手。
书坛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纵观先生作品,传统书道尽在其中。但更引人注目者,则是先生精心打造的今人气象。他重传承更重创新,重发展绝不走斜,大气中饱含“和合”、“平正”之气,秀美中摒弃矫柔造作之姿,豪放中力戒霸气。这种艺术美,在本质上集中体现了当代“盛世中华”的不凡气象和勃勃生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些所谓“书法作品”堂而皇之地蹿入影视、书展、牌匾和书报之中。少数书写者还是所谓“名家”。此类作品以丑为美,以怪为荣,“张牙舞爪”,扭捏做作,而且屡见不鲜。面目固然新了,但却丢失了中国书法艺术美的灵魂。对此,有识者作呕,操作者得意,欣赏者受骗,中华瑰宝受玷污的状况令人担忧,有识者切盼改变。先生的作品坚守了中华瑰宝的本质要求及其与时俱进的理性需求。相比之下,众多书法爱好者油然而生敬仰之心实为必然之理。
就作品内容说,自觉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作者的文化自信。汉字属表意文字,从产生之日起,它就与书法有了不解之缘。把字写出来,想要表达什么乃是不言而喻。千百年来,由于历代书法家的不断努力,使以汉字为戴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多了一个渠道,它与书籍报刋并行,使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他们书写的传统文化精要在刻石、牌匾、对联、中堂、条幅、题词等方面都能看到。近现代以来,伟人名人的语彔、格言也常常是书法作品的内容。书法家确实是国学精粹的传抪者。在这方面,叶先生也是功不可没。在省内外的一些古遗址、古建筑、道观寺庙和旅游景点中,常有先生的墨宝为其增辉。 纵观叶先生的书法作品,唐诗宋词是其主要内容,唐以前及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人的文章诗词间或有之,但所占比例不大。 在先生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唐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可以看到宋人苏轼、辛弃疾、柳永、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诗词。这不仅是在展示书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喜爱和传承。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王羲之的散文《兰亭序》、李白的诗《将进酒》、杜甫的诗《登高》、刘禹锡的散文《陋室铭》、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岳飞的词《满江红》、文天祥的诗《正气歌》等等,千古名作在先生笔下更加熠熠生辉。伟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经先生用多种书体书写,更是照灼古今,光耀千秋。
至于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人的名作,也在作者笔下流光溢彩。明代杨慎的词,清人郑板桥的诗,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的楹联,当代国学大师霍松林的赋等等,也在先生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传世名作白居易诗《长恨歌》等,先生总是不厌其烦,以多种书体反复书写,充分显示了先生以书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诚然,先生书写的那些作品内容,通过阅读书报及影视屏幕等都能看到,手机中也能查到。而且不少人也有同类作品。但像先生这样通过书法作品长期大量自觉地传承佳作,并非人人如此。尤可贵者,他能慧眼识金,把诗词文章中的精品用高超的书艺奉献给读者,更是值得称赞。先生这样做,让读者在欣赏高品质的书艺作品中又享受到了更诱人的文学作品大餐。这不仅需要书法家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同时需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执着奉献的精神。在新时期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这样的素质无疑是对书法家不可或缺的要求。先生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楷模。
就作品的形式和章法说,多姿多彩,脱俗超拔。先生的作品不仅书体多,而且形式多章法考究。中堂、条幅、对联、屏条、扇面、手札等应有尽有,且各臻其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4屏条书之,每条5行,末行的题款和用印均有示范作用。岳飞的《满江红》以中堂书之,用隶体字,庄重典雅,又以楷书写成6屏条,更觉正气凛然。对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以行楷书之,尽显优游超脱之气。斗方字“咸阳风云”“耕云种同”“观海听涛”等字把行楷书的韵味表现得淋沥尽致。对于许多警句、格言和名篇佳作,先生都不作一般的书写,而是在书体、笔法、墨法等方面精心谋划,尽显书法作品的变化美、错落美及和谐美。他用笔灵动,结字精妙,用墨的浓谈枯润均是美在其中。章法中,先生十分讲究。字的大小疏密、高低正斜、行距字距均依作品内容所需设定,留黑布白绝不马虎,无论何种形式均不失大家风范。有的作品还巧用手札模式,纸张大小随意,或有格线,或无格线,或有背景衬托,率性自然,饶多趣味。他的各类作品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生动传神,韵味十足,尽显了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经过时间的检验,其诱人之处有增无减。 叶先生是专门学过国画的书法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书画同源”,都是点划线条艺术,他驰骋书坛自然有其优势。但不凡的成就都是从平凡的苦熬中得来的,没有久久为功绝不可能取得巨大成功。先生一生视书法为“第二生命”,“数十年熔碑冶帖,积学储宝,泊志正灵,经受了无数辛劳和寂寞”,但他绝不因“夜半桌灯亮,身边废纸高”而而悔心丧气。总是守正创新,笔耕不辍,年复一年地读书、临帖、创作、办展、培训,直到耄耋之年仍精神不减,奉献不止。这正是先生人书俱佳,冠绝一方的秘诀。没有与生俱来的书法家。欣赏他的作品总觉得纯正高雅,,魅力四射,能给人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让人震撼。因此,他曾经担任的中国书协的职务安排是众望所归,是德才配位的。他荣获中国书协授予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是名副其实的。这样的书法家人民永远是需要的,生命力是长久的,在三秦大地不必说,在中国书法史中必然有其一席之地。 2022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