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名家 行业 机构 大观 图片 视频

媒体

旗下栏目:

范业俊:瓷器中珍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密码

来源:中国艺术资讯网 作者:小龙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03

  范业俊:瓷器中珍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密码

  本报记者 张元欣

  编者按:陶瓷自从飘洋过海,世界就让她与古老国度共享“China”美名。陶瓷集审美和实用于一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珍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融溶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陶瓷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張金色名片。

  古瓷有新意。一件陶瓷展示在人们面前,她的胎质、颜料、釉彩、画法,底款,纹饰,造型⋯⋯, 华而不媚,贵而不骄,彰显中华民族的大气宽容,蕴含中华文明的含蓄温和。陶瓷汇聚着奇妙的穿越时空的艺术语言,胜似万千解读,表述无限內涵;有人为器物的华贵历史倾心,有人为器物的故事佳話喜悅,有人为器物和自己的共鸣激动不已,有人为器物本身的人文价值感慨,有人为器物的工艺精湛称赞不绝。

  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日用即道”的哲学命题,认为高明远大的圣人之道,就存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由器及道,明心见性,从瓷器中,我们可以与不同时空的古人神交,可以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了解先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历史物证,可以品味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和诗意,可以追寻技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呈现和表达。

  范业俊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瓷器的收藏和研究,且收获颇丰。今天刊载本报记者对范业俊先生的访谈,以餐读者。

\

  一、古陶瓷:收藏中有大学问

  记者:范先生好!您在古陶瓷收藏方面有哪些收获?

  范业俊:古陶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陶瓷的发展始于中华先民制陶,大约有一万年的历史。循着古陶瓷的发展轨迹,研究古陶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可以进一步探寻、验证中华古文明的源头以及发展史。我为研究中国古代史,平时注意收集相关实物。陶瓷方面的藏品包括陶砚、瓷砚在内大约有数百件。

  我收藏的陶器品,历史最早的是一件“人面鬲”。经考察发现,鬲是先民希望灵魂升天的工具,后世演变成斝和爵。

  陶器带釉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进步。陶器从什么时候带釉,出于怎样的原因挂釉,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我藏有一件历史久远的古瓷器,从形体、眼睛、耳朵分析,这件古瓷器应该属于《山海经》时代的变异动物,我称它为“山鬼”。身上有不规则的片状挂釉。从工艺上分析挂釉出于偶然。先民或许在制陶时无意中产生了挂釉效果,之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专门工艺创造了带釉陶器。带釉陶器在汉朝有了长足发展,代表作是“汉绿釉”。汉绿釉器物主要分陈设品和随葬品两大类。其中有一种被称作“粮仓”的器物,应该是鬲的衍生品种。

  我的藏品中还有一件带铭文的精致双耳杯,应该是商周青铜器铭文的延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盛行。但大多是石窟造像。我收藏一件很罕见的长方形带釉陶佛造像。造像整体完好,形同超高浮雕全佛堂,可惜彩釉脱落严重。

  唐朝陶瓷的代表应该是“唐三彩”。我藏有一件九瓣莲花纹三彩工艺的陶瓷钵。难得的是莲花瓣里外均标有阿拉伯数字1---9。

  五代后期中国创烧了柴窑器。柴窑器聚合了当时制瓷工艺各种单项的最高水平,是世界瓷器史上的巅峰之作。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源头之一。偶然的机会在市场购得一件宋代瓷器《河洛球》。《河洛球》平高:9cm;对角:10.2cm;边长:5cm。共十四个面,由六个正方形,八个等边三角形构成。其中:一个面为龟;一个面为书;十个面分别为代表天地之数的一至十;还有两个面代表阴、阳,为一和二。该藏品具有青瓷、支钉烧、香灰胎、玻璃釉(玛瑙釉)、釉下冰裂纹等特征。

  我收藏的古陶瓷,还有一项是古砚台。砚台为文房四宝之一,作为一种工具伴随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直至今日。中国现存最早的是大约7500年前的研(砚台)。我收藏的砚,最早的是红山文化时期的砚台。还有大约4000年前马家窑时期的洮河砚。春秋战国时期简牍文盛行,我收藏有春秋时期的带釉陶砚。魏晋南北朝期间随着砚台的发展,出现了瓷砚。我藏有相当精美的魏晋南北朝、宋、明、清瓷砚。

  在我的古瓷藏品中,柴窑器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件古瓷藏品。柴窑器是我国五代后周时期柴世宗为自己专门生产的御用瓷器,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神秘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柴世宗留给后世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陶瓷史上的一大未解之谜。

\

  二、盛世之光:柴窑器的前世今生

  记者:范先生好!您谈一下收藏和研究柴窑器的过程。

  范业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市场上购得一件小巧莹润的古瓷器。这件古瓷器,平凡的外表透出一种宝气。之后收集资料多方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比较符合柴窑器的特征,应该是世人翘盼的柴窑器。

  众所周知,柴窑器特指我国五代后周时期按柴世宗要求创烧的特制瓷器。但至今既没有公认的标准器,也未能找到生产柴窑器的窑口。好在后世留下大量相关历史文献,多方面记载了柴窑器的诸多特征,给研究、考证、鉴定柴窑器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标准。我研究柴窑器的论文《柴窑敞口瓶考证》曾刊登在《文物世界》2016年第一期。

  记者:范先生您介绍一下柴窑器的特征。

  范业俊:柴窑器是柴世宗亲自提出标准创烧的。柴世宗在位仅五年半,这期间历经构思、规划、召集工匠、试制、成功。因此传流于世的数量一定极少。宋朝建立之后,柴世宗后人四散各地,从逻辑上讲许多地方可能留下实物。从历史文献分析,宋、明偶有现世。从乾隆的诗中可以发现清初尚有,乾隆之后基本上只留下各种传说。

  从生产工艺分析,要满足柴世宗“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标准,用颜料达到要求几无可能,因此柴窑器极可能采用特殊的呈色机制。再者柴世宗亲自要求生产的瓷器,一定是召集当时各种高级工匠分工合作。创烧柴窑器的材料也一定很特殊。这样苛刻的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要求,决定了柴窑器不可能有批量生产的窑口。也使柴窑器工艺一但失传,很难仿制、复制。

  我们今天研究、鉴定柴窑器,唯一可以依据的标准是古文献的诸多记载。而且文字资料本身也存在着需要验证的问题,这更增加了研究、鉴定柴窑器的难度。

  多少年来人们一致公认柴窑器具有的五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鉴定柴窑器的五项基本传统标准: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多粗黄土足。

  记者:范先生介绍一下您收藏的柴窑器藏品的基本情况。

  范业俊:我收藏的是一件具有特殊呈色机制的古瓷器,釉下有大量细纹,色彩丰富多变。阳光下能反射出耀眼的钻石般光芒。我根据其特有的光效应特征,冠名《盛世之光》。《盛世之光》外观:高 12.5cm;口沿外撇直径6.3 cm;口沿外撇高约1.5 cm;颈部直径4.5 cm;颈部高约4 cm;中腹直径8.3 cm;底足外撇,高约1 cm,外圈直径5.8 cm,内圈直径4.5 cm,底圈厚约0.65 cm;瓶下至底1.5 cm不施釉。《盛世之光》十分洁净,内外没有任何擦痕,无任何水沁、污垢,说明《盛世之光》是传世之物。

  记者:范先生,您是如何研究、鉴定被您冠名《盛世之光》的这件藏品的?

  范业俊:我鉴定柴窑器,以全面分析、分项考证、综合结论为原则。具体鉴定标准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传统的五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从各种古文献中又总结了六条旁证标准。

  《盛世之光》完全符合柴窑器传统的五个基本特征,一是青如天:这一条无疑指柴窑器的基本色彩是天青色,《盛世之光》基本色彩就是天青色。二是明如镜:这一条指柴窑器釉面明亮如镜,光鉴照人。古人用词谨慎,既称柴窑器明如镜,一定有明显的成像效果。用微距离拍摄《盛世之光》,相机、拍摄者面部、手指清晰成像,足证《盛世之光》明如镜。三是薄如纸:这一条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薄如纸指胎体;一种观点认为指瓷釉。我采信后一种观点。《盛世之光》基本呈色釉为白色,护胎釉为黑色,釉水极薄,几层釉均薄如纸,瓶身釉薄处竟然露出黑色护胎釉,瓶口边缘露出一圈铜黄色,棕眼处可见铜黄、黑两种底色,边缘呈银白色。四是声如罄:这一条容易理解,轻轻敲击柴窑器会发出击罄的声音。轻叩《盛世之光》瓶口边沿,声音如罄,绵延悠扬。五是粗黄土足:“粗黄土足”堪称柴窑器的特殊款识,是鉴定柴窑器的重要条件之一。《盛世之光》紫红色的胎足附有一层粗颗粒黄土,形成粗黄土底足,完全符合粗黄土足的特征。需要特别指出,这是一种专门的工艺设计。

  此外,《盛世之光》还符合从各种古文献中总结的六条旁证标准。

  一是特殊光变色效应的呈色机制。研究柴窑器我们提出“光效应呈色机制”。这是一个研究瓷器的新概念。光效应呈色机制指用各种宝石、玉石、金属等矿物显现色彩原理的制瓷显色工艺。自然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宝石。应该说利用宝石的呈色机制,充分发挥宝石光效应是柴窑器生产工艺的独门绝技。古文献记载,“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流光四溢”“宝莹射目”等,描述柴窑器闪现钻石般光芒的特征。柴窑器独特的呈色原理,使其颜色会随光线强弱和角度改变而变化。千百年来人们未能成功仿制柴窑器,不了解柴窑器的呈色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盛世之光》的呈色机制非常特殊,与柴窑器光效应呈色机制完全相同,彩色是呈色釉在普通光源下发出的,齐备中华民族传统青、赤、黄、白、黑五种基色,基本色为天青色。

  二是柴窑器颜色丰富多彩。欧阳修在《归田集》记载柴窑器特征说:“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乾隆《咏柴窑碗》诗里写道:“色如海玳瑁”。《盛世之光》色彩斑斓极为丰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完全不同,可以与自然界色彩丰富的欧泊石、碧玺等相媲美,显示“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色如海玳瑁”等特征。

  三是柴窑器滋润、有细纹。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写道:“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所烧,故谓之柴窑。其器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黄土粗足,近世少见”。曹昭所说的“滋润细腻”显示的是一种特殊工艺。柴窑器“细纹”是一种专门技术所产生的特殊工艺成果。该工艺是实现柴窑器光效应的核心。观察《盛世之光》,釉面润如羊脂玉,釉中有蟹爪纹、鸡爪纹、星光纹等,釉下的细纹形状,可以解开柴窑器细纹之谜。由于细纹鸡爪纹、蟹爪纹在釉中深浅不一,所显现的天青色也深浅不一,构成了丰富的天青色层次。细纹鸡爪纹、蟹爪纹越是密集的地方颜色就越深,反之则浅。《盛世之光》接近底足的地方天青色较深。《盛世之光》的釉内细纹遍布胎体,胎体呈色釉面上由无数复杂细致纹理组成。《盛世之光》的颜色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有灰白色、浅黄色、金黄色等。正面用放大镜观察,单个细纹一般中间呈条状灰白色,周围的毫芒颜色有紫罗兰、蓝色、彩虹色等,放射性散射有序针状排列。形状不一,有单条,有数条相交。有非常规则以一点为中心向四面散射的;有单个如标准鸡爪形,总体为鸡爪印在雪地上的爪迹。

  四是流光溢彩钻石光效应。柴窑器的重要特征是钻石光芒。柴窑器有独特的光学效应,光照下会发出变幻无穷的丰富色彩,给人以真实的宝石感。《盛世之光》的天青色釉面闪烁着钻石般璀璨色彩,稍稍晃动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瓷器在阳光下呈现单束刺眼的光芒并不罕见。但《盛世之光》发出的四射的光效应与钻石光效应完全一致,珠光宝气,在室外阳光下银光灿烂;转动瓶身,四射钻石光芒。

  五是柴窑器应该是红胎。乾隆《咏柴窑碗》诗说:“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五行里的火代表红色,这两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乾隆描述柴窑碗是红胎。瓷器釉面在一定的角度下观察光泽呈水波形。《盛世之光》的胎为红色,外釉表面呈现水波效应。《盛世之光》“一片水光披”的形象有如黄昏前平静的湖面上的水波和从一定角度观察现代装饰用的钛金薄板的表面。

  六是柴窑器釉面没有开片。有开片的瓷器,无论开片大小都难以呈现明如镜的光学效果。所以柴窑器不会有釉面开片的现象。

\

  三、研究古瓷文化的当代意义

  记者:范先生,您认为研究古瓷文化是否具有当代意义?

  范业俊:研究古陶瓷,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一是通过解读古瓷器承载的厚重历史信息,可以从古瓷器发展的过程中,探寻中国古文明的发展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古陶瓷的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分工,因此古陶瓷的生产状况必然会反映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相关研究,能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有直接的佐证作用。

  三是研究古陶瓷,还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恢复精品的生产工艺,振兴传统工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如: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探讨、研究、发掘柴窑器的生产工艺,复制“蟹爪纹”、复制柴窑器,不仅可以使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弘扬,而且可以助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

  记者:范先生,您认为探讨、研究、发掘柴窑器的生产工艺,是否具有可行性?

  范业俊:柴窑器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多年来一直探讨、研究、发掘柴窑器的生产工艺,颇有心得,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在已基本上破解了柴窑器的生产工艺。

  我希望,在发展文化创意产品时,我们能学习借鉴柴窑器这一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恢复和发展柴窑器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切实加强成果转化。同时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提高材料处理水平,改善材料。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以创新创意为动力,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发展基于手工劳动、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手工艺,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培育中国文化创意知名品牌,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敬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