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名家 行业 机构 大观 图片 视频

媒体

旗下栏目:

古器再造的艺术行者——赵子辰

来源:中国艺术资讯网 作者:小龙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29

赵子辰,1984年生于文化悠远、人杰地灵的潇湘大地永州。幼禀庭训,好读书史,颇具见地。2002年负笈千里,游于津门诸名公之门,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随齐宝成先生学习油画,其后师从天津美术学院周天先生研修民俗文化与设计;因好收藏而热衷于道家及禅宗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2016年有幸被国内第一个以古今结合再创作艺术品牌“缮古文化”创办人李东升纳入门下,从此深入学习古今结合再创作艺术品的应用及推动。

古器再造的艺术行者——赵子辰艺术行者赵子辰

一路跌跌撞撞走来,赵子辰人生的经历也堪称一部教科书:大学毕业最初他主要以油画和美术设计为生,那时还未等他的油画作品完成,却已被藏家争先订购;他还是影视圈中极富情感色彩的影视美术师,曾参与过当时风靡一时《天大地大》、《后宫》等影视制作;后来又去到大学任教,同时还创办了自己的美术培训学校;再到受邀去全国各地参与一些大型文旅项目的策划……直到遇到了李东升老师,他的生命格局彻底发生变化,突然顿悟,感觉以前所有的经历似乎都是为今天的来临去让他所做的充分准备!

明朝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从艺者皆是有“癖”之人,赵子辰一发不可收拾地对器物和器物背后的文化一往情深。 当今圣贤精神的没落,人们的精神缺失,恍然无守,无所坚持,这是时代的病根。为了成功打造一剂良药,这些年来赵子辰放下原有的一切跟随恩师李东升一直践行在这一文人理想的路上!

老师常说,传统如果仅仅是复制古人的风雅,终究都是悦人的表演与对过往的艳羡。传灯古人的智慧,从容应对此刻,老树着新花,传统才会生机活泼的生长。让残瓷旧物和有着同样厚重的各种传统工艺融会贯通,去重新构建更适合它流传的美学观,这才是需要我们始终坚守不变的立场。

古器再造的艺术行者——赵子辰赵子辰作品《幻境》

是什么魔力能让赵子辰对这些本来暗淡无光的历史遗留物深深迷恋?赵子辰认为,没有心灵疗愈感受的作品绝不能称之为艺术!因为在经历过经商的失败、情感的创伤、友情的背叛后再重新找回自我的他,通过日复一日的行禅般的内心宁静的驱使,使得他对这些因为历史原因所造成被众人遗弃的各种伤残文物变得更加心心相惜,这样的再创作,不正就是经历过伤痛后精心、倾心、同理心的结果?这个结果在精神是疗愈,在艺术上是创造,在文化上是化育,在人生是修行。

人也好,物也罢,“精神物化的器物之美”深深感染了他,也更增强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他始终认为两者是具有共通性的。正因已经深植于心的这个观念,一次高端论坛分享演说上他大胆提出了这个大家还未曾反应的问题:“未来十年中国将是文化艺术疗愈经济的重要时期”!现在看来这话确实不是空穴来风的,近年市场经济的低迷,所有行业的大洗牌使得各领域经受着异常严峻的考验,大家此时都在寻求更加舒适理想的状态以更好去面对和梳理出更适合发展的方向,而所谓的“疗愈”也将成为所有人的必需,或许这也正是为什么赵子辰对“文化艺术疗愈”这一说能使之上升到2018年年度新热词的主要原因吧!

古器再造的艺术行者——赵子辰赵子辰作品《净土》

赵子辰定位以古代文人对茶、花、香的生活方式为主线,紧密相连,让不同功能的器具共同构建出文人优雅闲适、清净精致的生活情趣,通过古器再造的实用艺术品把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与现代人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能量场域的文化艺术疗愈空间。受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完成艺术品实用化走入人们的生活中,然后去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再透过其所传递的艺术理念去影响更多人的生活美学、态度及思维,最终能让大家在这些跨越了古今两种温度的艺术作品中找到心灵的慰籍,也可以更好通过这些当下精致生活的方式去体现真正文化艺术疗愈的成效。

确实,“ 实用之美才能算是真正的器物之美”,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使用适合的器物,自然而然地恢复了一种生活的状态。一件古代的艺术品,无论它在漫长的时光中失却了什么,如果我们爱它,就要尽自己的一切能力,让它重新活过来。它的复生,可能不是以原来的面貌出现,但它的灵魂、它让我们感动的气质,却不会因为这次复生而湮灭或磨损,而是以一种更加熠熠生辉的姿态,破茧而出,涅槃重生。

古器再造的艺术行者——赵子辰赵子辰《古器再造》

喜欢赵子辰油画的朋友现在还时常向他订购作品,也有一些拍卖公司提出征集他作品的意向,但他都是笑笑婉拒,因为在接下来更多的时间里他都将会把精力投入到挚爱的古器再造上。

在这个充满对历史顶礼膜拜的艺术道路上,赵子辰通过收集、整理、再创作,以惜物哲学将残瓷旧物再创造出适合当下生活美学的作品,让文化生命的再一次重生,生长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赵子辰希望以行者的步伐走入更多人群,再通过这些器物之美成为人们互通交流的纽带,使得人、器物、饮居、空间、文化回到与自然的连接,同时在文物保护中留下鲜明的文化印迹,如此才能更好地书写社会进步与保护历史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责任编辑: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