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现代山水画研究院院长。
山水画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在于“山水画”这种艺术的人生方式从一开始就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哲学的纵深,恰为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的“中和”,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精神。儒家强调社会规范和责任担待,汪洋的山水画以藉天地精神,表社会良知,寓德行准则于山水形质,以“仁智之乐”的“比德”方式塑造入世进取、兼济天下的社会人格。山水画发展到近现代,在“中西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山水画的形式表达也日趋丰富。如此,中国人的“山水”不再局限于可见之山水,“山水”彻底成为了中国写意文脉观照下的一种精神象征。笔墨是时代精神的凭借,乃至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可感知的物化的精神。万物皆为我所备,多媒介是材料的放逐,中国山水精神与情怀的当代表达已经越来越不拘泥于材料与形式。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传统文化发展辄需秉承的理念,也是水墨艺术在当代必须秉承的理念。汪洋通过真实地面对自己当下的生存环境与体验,当代与传统对立又统一,推动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儒家的“山水精神”,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寓乎此也。” 汪洋的山水画则强调个体解放和虚静无为,顺天道自然而闲居坐忘,缘山水意象而纵情玄远,以“澄怀味象”的“畅神”方式营造出世退隐、独善其身的人格自由。儒家思想的“仁心、学养、慧解、听德与辩才”同道家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滋养汪洋山水精神的源泉。这种山水精神一统“儒、道”两家宏旨的局面也只有在中国艺术的格局中才得以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
山水画的品评体系不仅关乎画家的思想境界、文化内涵以及学养等方面,同样也关系到创作当中"技"的因素。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毛笔的柔软和宣纸的控水特点对画家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只有对绘画材料的了解和掌握到了一定程度时,才会由手的直感与材料的特性两方面触发而进入一种完全的绘画状态,这表现为笔意的随机性和及时发挥性。在这方面,汪洋比别人更多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这既是他的艺术状态臻于妙境时一种无意识的发挥,也是才华与激情的自然外逸。临砚就纸,胸中丘壑万千,才思潮涌,笔下点线纵横;水墨交错,宛如神助。纸与笔的接触像是造化与心灵的对话,因势生发,往往出现不可预料的奇妙效果。读他的画,气象浑然,画中茫渺之境与潇洒灵动之笔相结合,清奇超逸,一派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