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名家 行业 机构 大观 图片 视频

媒体

旗下栏目:

沉稳的精神气质传遍石家庄艺术圈 刘巨显山水画展在世界湾开幕

来源:中国艺术资讯网 作者:小龙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6-01

 由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石家庄市美术家协会,晋州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沉稳•刘巨显山水画展”在石家庄世界湾开幕。来自省会及周边县市区的书画家,学者,晋州市的有关领导,省会各大媒体记者,省,市,县文学艺术机构负责人,工商企业界人士和书画收藏爱好者参加了画展开幕式。刘巨显先生是石家庄美术圈里跃出的黑马。他早年学画,工底深厚,后下海经商,近几年才重操画笔,创作颇丰,一鸣惊人。本次展览共展出刘巨显先生表现太行山雄姿和当代燕赵人精神风貌的山水画力作80余幅,为省会人民送上了一场精神盛宴。活动当天,参观展览的人数就多达680余人。本次展览活动共分为开幕式,学术交流座谈会,现场笔会,网上抽奖,收藏互动等5个环节。整个过程笼罩着热烈而浓郁的学术氛围。参加活动的省会著名学者、书画家周力军,肖建科,陈建中,段朝林,翟建平,李东法,王庆昌,王利锁,师舜通,老驷,张东锁,申建国等纷纷发言,称赞刘巨显先生的作品,高古清丽,又有生活气息。大家一致认为,刘巨显先生的作品,以“沉稳”为主题,以敬畏仰止的文化视角,气定神闲的精神气质,天人合一的艺术直觉和中西合壁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太行山的雄姿和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作品以水墨为主,设色不多,一浓一淡,一重一清,墨分五层,构图恢弘大气,画面开张,山峦起伏,层峦叠嶂。是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的精品佳作!北京銘艺装饰集团等实用美术企业,认为刘巨显先生的作品具有高精神品质特征,与他们设计施工的作品相一致,符合他们对环境的营造和后期软装配饰的需求。企业负责人当场表示,要把刘巨显先生的作品推荐给高端业主,进行私人定制。让真正的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让优秀的文化点亮我们的生活。

人物访谈

绘画:与世界交流的另一种语言方式

记者:刘先生,有论者称您的作品具有一种浓浓的古意,甚至称之为“古意扑面而来”。

请您谈谈您对“古意”的理解好吗?

刘巨显:古往今来,新旧交替之间,暗合一个规律,那就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我们仿佛永远都走不出宿命的圈圈儿。正在风生水起,蓬勃兴起的事物,其实早已是历史上已经幻灭了的梦想。在造化面前,人类其实与所有的生物一样,都只不过是在按照某个固定的轨迹,不断重复自己曾经历过的命运。因此,新与旧,古与今,不过是互为起始,不断重叠的一个辩证意义的瞬间。

人们称我的画“古意扑面而来”,我看正是对我这些想法的认同。在岁月回环的某个历史瞬间,“古意”也许恰恰是我们久违了的清新和希望开始了新的轮回。此为其一;其二,“古意”是渐渐失去的记忆对现实矫枉过正的期盼和呼唤。 与其感叹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倒不如坚守初心,气定神闲地回望光荣和梦想,并以此来慰藉心灵。清点人类精神之路上闪光的珠宝,拿它来照亮迷茫的夜路。“古意”是开拓精神的一脉传承,更是民族自信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表现。

记者:能具体谈谈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古意”,到底包含哪些元素吗?

刘巨显:您问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我理解的绘画中被人称为“古意”的意趣,不是可以用简单的绘画语言符号就能表现的。苍松古柏以及满含古意的亭台楼阁,古装人物甚至是传统笔法固然能营造一些氛围。但这个氛围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意”,真正意义上的“古意”是一种文化气质,是对天地,对自然,对造化的尊重与敬畏,认知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其视角的才是仰视的。其精神向度是朝上的;但是,古人并没有因为自身的弱小而终止修行,在浩瀚宇宙之中,古人吐真纳气,吸收日月精华,推陈出新,表现得从容沉稳,气定神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广收并蓄,所以才有“山高人为峰”的豪迈;古人的智慧还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地之间自有“大道”,而“大道”恰是从人开始。于是从宏观到微观,万物都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也许是有了敬畏仰止的文化视角,气定神闲的精神气质和天人合一的艺术直觉,才有了我们向往和追求的高古深远的意趣吧。

记者:刘先生说到修行,您认为绘画是一种修行吗?能谈谈您的修行吗?

刘巨显:哈哈,修行这个词好像把话题提升到宗教意义的高度。其实我跟中国许多老百姓一样,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是无神论或者说是泛神论者。所谓的修行也不是刻意或者说执着的行为。绘画只是我的业余爱好,也算不上是修行吧。应该说绘画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和沉思,绘画是画家与世界交流的另外一种语言方式。这是我的粗浅认识。

刘巨显,男,汉族,河北省晋州市人,别署聚贤阁主人。自幼学画,作品以写意山水为主。现为石家庄市聚兴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职业画家。

以山川为美,传诗画情怀

——由刘巨显山水画说开去

阿声

也许因为背靠太行山的缘故,河北是个山水画的大省,画者甚多,也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山水画家,古代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当代也出现了如吕云所、贾又福、李明久、白云乡等等著名山水画家。一方面说明河北人热爱自然,喜欢山水;另一方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化根脉的延续。

与大多数太行山水画家一样,刘巨显的山水以水墨为主,设色不多,一浓一淡,一重一清,墨分五层;他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强化从理性把握山川的质朴、奇特感觉,使远山近水,高树低石,水中有乘船人,瀑布前有桥,树点满山,桃红柳绿,层次显明,相映成趣,别有一番“墨韵”。

正如宋代郭熙所谓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照方式。刘巨显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会,移动视点的透视就是山水画的传统透视一一散点透视,朝暮白昼,风霜雨雪,不强调光,也不能违背焦点透视的规律,光照采取自上而下,或者偏于上,运用灵活,没有硬套。他保持有极强的整体观念,疏密得当,笔、墨、纸、水、色相互补充,融和渗化,产生出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

他的山水画在大开大合之间,求其“势”,画面安排得当,婉转回合,留有空间。既考虑构图重点突出,实际处理时又注意到了繁简、轻重、虚实关系,虽然开合矛盾点尚欠火候,但画有气势,艺术感染力很强,传达出了画家本人具有的内在生命运动和精神力量。按照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造型的要求,刘巨显“以形写神”,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讲究笔墨神韵,情景契合。其笔力匀实,不结不滞,线条控制有度,丰腴、圆润、富有弹性,重笔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披麻皴、米点如“百川归海”,变化中又复归统一,所画真山真水没有让人感觉像假山或盆景一样,也是难能可贵的。

唐代张颜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一副作品的成败,首先是立意,这是山水画的灵魂。刘巨显立意高远,笔墨语言和画面处理重视人生境界的切入,并将中国山水画美学品格糅合到画面结构和形式语言中去,表达出内心的思想与感情,以及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他能够静心观察自然,选取太行山中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特性来表现,主观感情、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笔笔皆气象,也符合“见笔而又无笔痕”的原理所在。

王维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也是中国山水画美学的一个历史的高峰。所以,山水画家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行万里路,踏遍千山万水;读万卷书,让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论是北方山水还是南方山水,画家都要尽收眼底,“搜尽奇峰打腹稿”,眼前只有太行山,就会被一叶障目。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对笔下的绘画定位就更准确,就会更理解太行山,画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冯骥才认为,“文化和文明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前辈不说,后辈就不会了解,如果连前辈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割裂传统,去谈当代山水画创作,就是去寻觅那种海市蜃楼一般的空中楼阁,让人莫不着边际。由此,希望刘巨显先生深深植根于太行沃土,把写生与写意相结合,既立足传统,又上下求索,不断丰富自己绘画的文化元素,挖掘太行山文化核心内涵,把传承太行山水创作与当代艺术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更要超越传统,具有时代特色。

董培升,祖籍邯郸,现居石家庄,主要从事散文、评论创作,作品见于《作品》《寻根》《长城》《当代人》《江河文学》《西部散文选刊》《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等报刊,河北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代表著作有《遥远的凝眸》《国风墨韵》《弄潮渤海》等,有作品被《特别关注》《半月选读》等报刊选载。

刘巨显的山水画:扑面而来的古意

文/李东法

我与巨显相熟,知道他将要办画展的消息,马上去到他的画室,急切地想尝尝鲜,先睹为快。当我看到了墙上案头大小尺幅不等的画作,想不到耳目顿时为之一新,我瞬间为巨显兄的笔墨营造的氛围所吸引,进入了欣赏模式。

初看巨显的画,看见的是远山近水,古木茂林,三五间茅屋,一两叶扁舟。山是层峦叠嶂,水是飞瀑深潭,茅屋尽顺势而建,东倒西歪,小舟是悠然飘荡,任意东西。其山雄浑淡远,其水曲折蜿蜒。间或有高人逸士,渔翁钓叟。这一切都是大自然本来的面目,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对山水对自然的亲近敬畏和崇拜。现实中司空见惯的山山水水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略施颜色,便有了春山闲云归棹夕柳绿山晴云和林泉秋声,虽都是山水,因心绪不同,四时各异,便有了不同的情趣。读到此处,不禁大生感慨:若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若无登过太行,临过滹沱;若胸中无大丘壑,无大格局,如何能做到这样?

再读巨显的画,蓦地我感受到一股苍然的古意扑面而来,一股静谧的幽情油然生成。站在一幅幅画前,我感受到不知道哪里来的气定神闲,哪里来的沉着稳重,哪里来的浩然正气。我分明感受到了苏子瞻屡受贬谪反而心胸愈加开阔从不怨天尤人的淡定,陶渊明采菊东篱荷锄晚归与世无争隐居暧暧墟里的超脱,还有首阳山上伯夷叔齐兄弟宁死不食周粟的骨气。

想到这里,我忽然迷茫了,当年的挫折对他来说到底是幸还是不幸,这似乎成了难解的悖论。转念之间,古人福祸相依的大智慧又使我豁然开朗;正是这种人生中难料的厄运恰恰有意无意的成就了今天的他。命运不论对你是不是公平,你都要心平气和的去接受,或许这就是你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凤凰涅槃之后才能浴火重生。人们论诗常说诗穷极而后工,我不敢说巨显兄的画到了多么高的境界,但他的画里没有许多画者极力摆脱却摆脱不掉的束缚,也没有囿于画派不敢逾越的框框,他不受各种所谓理论的约束,也没有许多程式化的东西。这就使得他的画里有许多人想有却不能的恬淡自然,有乐天知命的坦然和宁静。

我不知道如何定义中国传统文人画,我个人认为巨显的画里他试图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所坚持的旨趣和精神。衡量一幅作品是否成功,笔墨技法是相对次要的,有人甚至认为,笔墨技法可以没有,这话当然偏激。但是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追求化成意趣才是这幅画的灵魂,有了他,这幅画才能灵动起来,才有价值。倘若为画山而画山,为画水而画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比高像素的相机来得真实。巨显兄的画,我喜欢的就是他那不迎合世俗的审美情趣,不为媚俗而放弃自己的坚持和与众不同的特色。为人处事我行我素大概不可取,在艺术上能做到这,是不容易的,也是需要勇气的。

再读巨显的画,我不仅读出了他的艺术追求和高洁的志趣,他个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还有他对人生对社会以及深层次的思考。他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真诚态度和坚持,通过他手中小小的羊毫画笔的一皴一画一勾一染,呈现在宣纸上。他的淡雅青峻的浅绛山水,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大开大阖,却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他追求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见解。

三十多年来,巨显兄做过许多事,他是家里的长子长兄,照顾老人,教育儿孙。事物冗杂繁复,但他初心始终未改。他对国画艺术愈来愈深的爱和敏感从来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薄,相反他因阅历的增长积聚了蓬勃的创作欲望和爆发力。尽管身处陌陌红尘,他的作品如桃花源里一样的干净清纯,一尘不染,既无俗气,更无匠气。在当今逐名逐利无所不用其极的社会里,我说他难得,我想不会有异议。人说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社会,引导思潮,优秀的作品可以净化读者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巨显兄作画时主观上却没有意图教化众生的想法,他不喜欢高高在上站在道德与思想的制高点。他的画作对读者的影响如三月的春雨般潜移默化无声的浸润人们的心灵。我想这也是巨显兄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李东法,河北晋州人。职业作家。

责任编辑: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