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乐舞之美:丝路石窟中的乐舞世界》读者分享会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行。《乐舞之美》编者王凯、陈柯翰,独立学者、《苏东坡的朋友圈》作者刘墨,国家出版基金古琴历史音像巨著《绝响》作者、中国琴会理事国鹏,音乐人、《黑神话:悟空》演唱者者来女,佳士得中国区助理副总裁秦仲维,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术分社总监冯巍,中国文联出版社融媒体部副主任、《乐舞之美》责任编辑王九玲等嘉宾参加分享会。活动由剧谈社主理人罗素质主持。
刘墨老师指出,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开放的、包容的,有极强的吸收、消化与改造能力,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活力之所在,开放、包容的姿态让它变得无比博大,也无比丰富。他还讲述南北朝时期东晋谢尚收集中原雅乐的故事,证明中原雅乐一直也没有断过。他将中华民族的音乐分为三条线:宫廷雅乐、民间民俗音乐以及外来尤其是外来的宗教音乐。他认为,中国即使有外来的文化乐舞元素传入,但是中原的雅乐也是绵延不绝一直存在的,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大力挖掘的。
提到在唐代古琴的处境,国鹏老师站在宏观视角看古琴在历史中的发展,古琴音乐承载的历史信息多、流传广、在中国文明里深深扎根。他表示,古琴被称为“楚汉旧声”在唐代受到西域胡乐的冲击,但在文人中的地位是复杂而多维的,既是自我标榜的工具,又是情感寄托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象征。从唐代诗句对文人爱琴有着大量描写可以看出。
编者王凯谈到中国佛教音乐——“梵呗”的最初创立,唐朝《十部乐》 的渊源,说明各个地域不同文明文化在中华的交汇融合,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及新疆地区石窟壁画的近代的悲惨命运。最后对《乐舞之美》独创的文创“沙石尘土”的创意历程等做了详细介绍。
罗素质在活动总结中谈到,非语言交流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言和文字受限的情况下。在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佛教的传播是一个多语言和方言交流的典型例证。佛教音乐和舞蹈作为传播的载体,以艺术的形式传递了佛教的教义和情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强调音乐和舞蹈这些艺术形式是一种强大的非语言交流方式,能够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甚至跨越时间的隔阂,连接不同的人群,传递共同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最后互动环节,作者和嘉宾就读者提出的关于创作《乐舞之美》时的初心,希望对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佛教文化传承中文本与仪式展演的相互印证问题以及中国佛教乐舞在古代乐舞占比等问题做了深入交流与讨论。现场气氛非常活跃,不仅增进了读者对《乐舞之美》这本书的了解,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与作者和嘉宾直接交流的平台,同时促进了对乐舞艺术以及更广泛文化议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活动现场国鹏老师表演古琴 活动现场神秘嘉宾者来女老师即兴表演 《乐舞之美:丝路石窟的乐舞世界》以乐舞研究为视角,揭开了从古代埃及、波斯、犍陀罗、印度至中国汉唐之际乐舞的原生形态,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融合了不同民族元素、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国家的审美,不断进行艺术蜕变与演化,了解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之间乐舞交流与融合的全过程。本书编者从1万多张高清图版中精选200多张图版展示出了与乐舞艺术相关的事例。书中仿佛转动了丝路的时间齿轮,不断变换场景,如石窟艺术中的彩绘壁画、造像,墓葬艺术中的浮雕、壁画,以及国内外的陶俑、雕塑、曲谱、书画等馆藏品。在实例的基础上,书中深度解读了文献史料,邀请了多位在考古学、音乐史、舞蹈史、民族器乐等学术界卓有成绩的学者专家,按不同主题,不同角度撰写了既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文章,充分表现出了乐人与舞伎的多种才艺,在学术的基础上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揭示了丝绸之路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展现一幅古代丝绸之路上曼妙美丽的乐舞世界,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