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名家 行业 机构 大观 图片 视频

聚焦

旗下栏目: 聚焦 市场 评论 轶闻

“‘和平之乡’的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学者常任侠与画家常秀峰”在北京开幕

来源:中国艺术资讯 作者:海东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05

  11月23日,展览“‘和平之乡’的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学者常任侠与画家常秀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幕。此次展览是续中印两国元首10月11日于印度金奈会晤后,举办的第一个中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对落实两国领导人的重要共识、弘扬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展示世界文明交融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中国侨联、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安徽博物院、安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及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研究中心等单位及文化机构主办,旨在以常任侠与常秀峰叔侄二人同印度文化艺术界的交流往来为出发点,展开一幅描绘近代中印两国文化艺术友好交往的图卷。

  开幕当天,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及夫人江亦丽参赞,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先生(Shri Vikram Misri)及夫人Dolly Misri,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中国侨联副主席齐全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姚文,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安徽博物院副院长董松,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丹,常任侠先生遗孀郭淑芬,常任侠先生哲嗣常春,常秀峰先生哲嗣常筝,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深圳美术馆、安徽大学、深圳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师生出席了开幕式。

  以史为鉴,续写中印交流新篇章

  数千年来,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犹如并蒂之花朵,紧紧相依,又各自有着灿烂的身姿,在绽放中互吐芬芳,由古及今。2020年恰逢中印建交70周年,为促进中印两国人民的相互交流与往来、推进现当代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地区所达成的共识,深化当代中印文化的双向理解。本次展览以常任侠、常秀峰之印度文化艺术交流生涯为线索,并关联至与二人联络密切的徐悲鸿、张大千、徐梵澄、泰戈尔、南得拉尔.鲍斯、师觉月等中印文化艺术大师,通过展示叔侄二人在此交流过程中获得的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成果,探寻近代中印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在呈现20世纪中国艺术变革之路的独特面貌的同时,唤起观众深入了解中印文艺交流史的热情,以推动两国持续、友好的往来、交流与合作。

  此次展览分五个章节呈现。前四个章节的名称都以常任侠、常秀锋的自作诗开题献及老照片呈现了近代中印关系的概况及人员往来。第二部分“愿身作茧永抽丝——常任侠的印度学踪”,常任侠(1904—1996),生于安徽颍上,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家、诗人,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全国侨联委员,是近代中国研究印度文化艺术的一面旗帜,一生著作等身,著述和翻译印度艺术多本专著,是中国人民了解印度文化和艺术的津梁。常任侠年少时曾聆听泰戈尔先生讲学,由此对印度产生深深向往之情。后来得到机会赴印度国际大学教授中国历史与考古,在讲学之暇遵循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行迹,遍访那烂陀、王舍城、菩提伽耶、鹿野苑、阿旃陀等艺术遗址,做了大量田野调查,精心搜集印度艺术史和中印艺术交流的研究资料,写就《印度的文明》《中印艺术姻缘》等专著及诗篇,在中国与印度的文艺交流史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出了中印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多名杰出人才,是近代中印文化艺术领域的奠基人。第三部分“亦曾负笈学唐僧——常秀峰的求道天竺”。常秀峰(1915—2010),笔名归鸿,安徽怀远人,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留印艺术家的代表人物。1945年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受其叔父常任侠以及徐悲鸿的影响,于1947年赴印度国际大学艺术学院留学,师从印度“孟加拉派”代表画家、被誉为“印度齐白石”的南达拉尔·鲍斯(Nandalal Bose,1882-1966)教授,创作了一批具有印度风格的作品,在中印艺术融合之路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国际大学毕业后,常秀峰相继在印度加尔各达、噶伦堡等地的华侨学校担任校长,在周恩来总理访印、张大千旅印等重要中印文化交流活动中亦有不可忽视的贡献。中印关系紧张时期,他也受到波及,但坚持艺术创作,未曾懈怠。此章节主要展示常秀峰旅印15年的艺术创作及归国后继续在中印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及贡献。第四部分“相看白话话平生——常任侠、常秀峰往来书信”,常任侠、常秀峰风雨相伴的六十余年,从往来的上百封信件中,就能够明显感受到叔侄俩“共休戚、互慰籍”的复杂感情:他们不仅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更是师徒、知音、诗友……他们在生活上相互帮持、在精神上相互慰籍,在半个多世纪里,以鸿雁为媒,刻写了充满交集的生命轨迹。第五部分,“笑问客从何处来——常任侠、常秀峰中印文化艺术交流年谱”,这个章节引用的诗句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在二十世纪中印两国大事件框架的印象下,梳理常任侠与常秀峰矢志不渝的为中印两国的文化艺术的交流作为知识分子的有识之士,默默奉献的力量。

  开拓创新,共绘龙象共舞新画卷

  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近代同时遭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以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新中国成立及印度独立后的50年代,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现在也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展览研讨会

  在中国文化中受印度文明的影响深远;而印度的文化,中国的形象也烙印于印度的印记,已深深融合成为一部分。展览的同期,北京大学“东方大文学”系列第五次学术工作坊——“现当代中印文化艺术交流与人员往来”,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新楼301会议室平行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薛克翘、刘建、周广荣担任学术工作坊的主持人,围绕着“现当代中印文化艺术交流与人员往来”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凇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陈明、上海纽约大学教授沈丹森、加尔各答大学研究员Bhattacharya Amitava、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继潮等依次进行专项论文发表。

  据悉, 由于我国南亚艺术研究力量的相对薄弱,需要与印度文化和近现代艺术史、博物馆学相关领域的学者通力合作,共同参与研究、策划。此次展览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王邦维、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镛、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郁龙余三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陈明、上海纽约大学沈丹森两位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深圳美术馆李原原、中央美术学院汪培利、香港丰子恺国际交流协会王一竹、贵州师范大学谢立仪组成年轻的策展团队,保障展览的学术品质。

责任编辑: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