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7天之后的11月9日发生在香港的举世瞩目的原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两航"起义,为新中国民航建设和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力量。七十年弹指一挥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两航"起义的重大意义和作用都是不能抹煞、不能低估的,这是历史事实。 2017年11月由中国民航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历史荣光——"两航"起义纪念文集》,是凝结了几代"两航"人的心血之作,而《历史永恒》则收集了散落在民航内外各个行业的"两航"人的自述体回忆录,将筚路蓝缕赤心报国的心路历程昭示后人。也有"两航"起义后人的忆述,忠实地记录了父辈的坎坷经历和终生不悔的爱国情操。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借助前人的生命之光,烛见我们前进的道路。祖国将永远铭记为国家建设做出过贡献的"两航"人。 《历史永恒》出版工作2019年4月正式启动,全书共50余万字,汇集了大量史料,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历史永恒》收入了多篇健在"两航"人的最新力作,这些年届九旬的高龄老人在耄耋之年仍能还原50年代异常艰辛的峥嵘岁月及其坎坷经历,弥补了两代人的缺憾。 本书作者之一的周礼忠先生今年已是95岁高龄,老人欣慰地表示:"终于有幸看到我们经历的人生故事可以有人愿意听、有人愿意讲下去了……"相信多年之后,"两航"人和他们的传奇故事一定会被历史铭记。 纪念“两航”起义70周年活动和《历史永恒》文集的编纂,牵动了海内外众多“两航”人和“两航”后代的心。现在居住在新加坡的何永道老人,曾是一名为保卫驼峰航线的运输机而对日作战的空军飞行员,老人用英文写了一本书,回忆了70年的唏嘘往事;现居住美国的一位102岁的“两航”老人,特意委托朋友打来越洋电话希望参加民航局组织的人民大会堂纪念活动;家住天津的93岁方在春老人,除本人完成了两篇近2万字的忆述外,她的女儿也从美国发来十几页的长文回忆自己的父亲;现居成都的95岁周礼忠老人接到征稿信息的当晚,马上拟就提纲,仅用一个月就完成近万字的《七十年航空工业追忆》;91岁傅昌铨老人曾是航空工业部出版的《两航起义史略》一书的执笔人,也与其子重新整理了一万五千余字的文章;1955年随夫举家来到新疆乌鲁木齐机场的93岁郑兆嘉老人,从数十年的日记中整理完成了九千余字的《忆海拾遗》;居住广州的88岁郭荣惠老人、近两月刚刚去世的原上海飞机制造厂98岁的陈距品老人、上海的施宝康老人等均为《历史永恒》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正如北京的马利铭老人在《怀念夫君徐文良》一文中所写的:“文良这一生可谓是坚强奋进,勇于奉献,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享受生活的一生。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走过70年风风雨雨的“两航”人,变迁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两航”人心底那一份永恒的家国情怀! "两航"的历史荣光永恒! 向在建设祖国各项事业中付出过智慧、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的"两航"前辈们致敬! 《历史永恒》编委会 沈爱娟 孙 庆 2019年11月 上图:1959年1月,黄明(左一)执行周恩来总理专机到达广州天河机场。(黄爱伦提供) 上图:1952年试飞刚刚修复的‘天津号’飞机。右一是黄明。(黄爱伦提供) 上图:1965年7月中国民航第一次飞越大洋,执行周恩来总理专机任务访问非州,成功回到北京西郊机场。黄明在后排右起第四人。(黄爱伦提供) 上图:1950年初,中航员工刘祖汉和妻子方在春在起义回来即将启动的火车上留影(方在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