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隋牟 隋牟:一舨,又名隋牟,一舨史者,予觉,隋宝森等。1968年生,山东胶南人,现居北京。书法家、画家、收藏家。 菩提树下无我在,书画世界有禅心 文/吴伟平 这是一种甜蜜无为的境界。但多少人能尝到?世间人大多是名利客!只有等到了因缘才懂得要放下。正所谓"英雄到老始信佛"是也。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菩提树下·鹊华有约》便立即点击欣赏隋老师的作品,果然可观可赏,一如黄庭坚在《听崇德君鼓琴》诗中云:"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静与淡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特色,而这两个不动声色的精神元素像水一样滋润我的心田,真乃菩提树下有清凉! 隋牟作品欣赏 欣赏后,依然唇齿留香。忽然想起佳联"处处无非菩提海,山山尽是观音峰",也便妙然想到了一个好题目——《菩提树下无我在,书画世界有禅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这是文学上常讲的。正如此次隋老师办网展竟然能语出惊人,一看其题就怦然心动。 古有云:"师古之法,臻之于心。""夫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古人讲心,今之艺人亦喜欢讲心,但此心非彼心。古人讲的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今人讲心大多停留在"不要有浮躁心,不要有名利心"这个浅层次上。 隋牟作品欣赏 殊不知,世智辨聪,世间人认为的智慧只不过是聪明罢了,这与佛的智慧有天壤之别,故"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近几年,我一直在佛学上断断续续用功,深知其难,但佛法如蜜,让我远离颠倒梦想,不再凭感觉跳舞。明白烦恼即菩提,也便能即事练心,活在当下。也因有传统文化作背景,我在文艺上才愈加沉实和游刃有余。我原先是搞文学的,我自信很有天赋也颇负才情,能倚马万言,也便常沾沾自喜,但那只是达到丰子恺所讲的精神生活。丰子恺认为,名利是物质生活,艺术是精神生活,宗教是灵魂生活。 隋牟作品欣赏 随着阅历渐丰,饱经风霜后,才知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那就是灵魂生活。于是乎,我走进了佛学世界,才知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形而上者谓之道"。过去,我高举文化旗帜,呐喊"书法应当走向文化",如今我希望艺术家们能自觉地去学习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养料。 隋牟作品欣赏 这不仅仅是服务于艺术,它还是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钥匙!我甚至相信有传统文化做基奠的艺术家不仅仅精神上比别人达观,艺术上亦是会"道高一尺"。因为学传统文化,会让人更懂得包容,更懂得去思考和探索,而他们站的角度往往是非常高超精妙的。因此,高瞻远瞩,自当超凡脱俗,达到清凉甜蜜的净地。 钱钟书曾说自序就是他序,他序就是自序。这话很妙。我说我自己的事儿,大概隋老师亦当感同身受。其实他的书画艺术了然已显现出豁达大度、淡然无尘的味道,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灵魂的对话! 吴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和否定。也许这话太绝对了。但清人王原祁也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 隋牟作品欣赏 " 笔墨是技上的东西,是一般书画家所要追求和解决的大问题,但对于谙熟艺理的人来说,是应当淡化直至无,达到随心所欲却不逾矩。隋老师二三十年的笔墨功夫,几近笔精墨熟,一切成竹在胸,也便落笔泰然自若,洋洋洒洒而去,焕然乎有神采也。他的书,他的画,看似讲究,却在"笔墨之外"了。最喜欢那些佛教人物了,处处有机趣,每每勾起我记忆中那些高僧大德的禅思妙悟。咀嚼之余,常常会心一笑。画能到此,方为妙!《老子》中有句话后来成了书画上的一个原则,其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在隋老师塑造的黑白世界里,已然无我在。笔墨无痕,处处有禅心。 隋牟作品欣赏 虽未曾与隋老师晤面,但通过网上的照片,大概可以想见他是淡然如菊,即使处在繁华街市,也能无车马之喧。这是心远地自偏呀。也是佛家讲的"智者境随心转"。 古人又云:"智者多忧。"隋老师有何忧?——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难道这是庸人自扰吗?不,不是的。忧道不忧贫,忧国不忧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为大爱! 而有大爱的艺术还不能震撼人心吗?还不能历久弥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