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创作人才培养》结业作品展北京站在北京山水美术馆盛大启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山水美术馆承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北大培文汉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濮列平担任学术主持。作品展共展出百余件作品,是汉字水墨艺术在本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长蔡武,中国中共党史学会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郑义,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副院长杨涛,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敏杰,流行色协会秘书长、杂志社社长王易,北大培文汉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濮列平,北大培文汉字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于立,天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顿子斌,《东方艺术书法》杂志总编谭振飞,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邵岩,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产业研究中心策划部副主任许忠文,北大培文汉字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策展人王勇,铸巢美术馆馆长吕宗平,山东省高唐县政协主席臧立邦,高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书画小镇管委会副主任薛兆臣,以及湖北郧阳神命谷国际艺术区魏玉福,杭州源述品牌吕健元等近百余位社会各界嘉宾莅临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王晓明副教授主持作品展开幕式。作为该项目负责人,他总结了《“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情况:在78天的教学实践中,项目跨经浙江、江西、四川、湖北4个省份8个地市,收获的是汉字水墨的蓬勃生机以及师生们体现的汉字力量。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长蔡武在王晓明和艺术家们的陪同下,参观了所有参展作品,并听取了相关介绍。蔡武理事长对项目课题组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同时认为汉字水墨的提法有别于传统书法是有意义的。用汉字进行创作的空间巨大,并希望课题组能继续开展研究,在学术体系和学科建设上系统梳理汉字水墨艺术的概念、学术定位、发展方向,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继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美术学院张敏杰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说,“汉字是国家的象征和特有的符号,汉字艺术作为实验教学是一个长久的研究课题。《‘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创作人才培养》这个项目持续进行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们,集中到这个班上,最终呈现的展览成果是丰硕的,在此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 山水美术馆展览部负责人王冠州谈到,传扬中国汉字艺术一直是山水美术馆的期望,2017年“表现的质感”汉字水墨邀请展,是我们推出的第一届汉字水墨展,本次展览衔接了我们过去的传统,在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并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山水美术馆关注和传播非遗文化,致力于探索传统文化价值,今年也举办了“中国汉画大展”、“中国书桌—联合非遗创作展”等等,未来每年都会推出一次关于汉字的展览。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代表项目导师组进行发言,他谈到,近几年来,汉字艺术从原来的书法独立出自己的学术品格,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新生力量,向着艺术的各个学科延伸,并激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关注。汉字艺术是凝聚了中国人传统智慧和当下智慧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这当中体现了传统向现代转化这个命题。这次展览让我们看到,汉字艺术已经向着各种表现形式发展。虽然它未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重要的是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培养,希望能够由此培养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精英,也希望参加这次展览的学员们今后能够继续在汉字艺术方面做出自己的成绩。 学员代表汪义侯在开幕致辞中谈到,整整80天,从炎热到酷寒,同学们虽然一路艰辛但很有凝聚力。在老师们的教导下,我们兑现了开学时的3个承诺。结业了,没有结束;展览结束了,但汉字艺术的路才刚刚开始,在此代表所有的同学承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该人才培养项目为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由中国文化部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许忠文 刘赟 王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