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名家 行业 机构 大观 图片 视频

聚焦

旗下栏目: 聚焦 市场 评论 轶闻

生命力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思

来源:中国艺术资讯网 作者:小龙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5-15

作者:唐佳

 

  题记: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名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毕三才之用,成名物万象,以诗文刻铭,穷通三才之用,人之志趣随文累世衍生,足为传世之珍,垂名不朽。

  一、十年磨一剑的“惑”与“获”

  都说十年磨一剑,我进行书法创作已有十年之久,宝剑的踪影却不知何处可寻——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何在?一次与友人的交流中无意间听他说到,文化就像你身边的空气、阳光和水,平常而又不可或缺。你觉得文化不重要那是因为你已经习以为常,融入了生活和生命里。试想,人没有了文化,不就返祖到猴子了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不正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之源?十年磨一剑,与其寻找宝剑的形,不如凝练宝剑的神,将书法艺术深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文化的养分,在反复练习、修订的过程中,去伪存真、追本溯源,慢慢掌握了“剑”的锻造方法,这样得到的就不是一把宝剑,而是无数的宝剑。如此,书法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释放。手中之剑正在消失,心中之剑渐渐养成,开始成为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剑虽未成,其岂远乎?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大浪淘沙,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断绝的人类文明,弥久恒新,生生不息,这是我们最大的文化自信。文化回归和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内容,也是要求。如何传承和创新,让传统优秀文化作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我辈自称文化之人无法避开和必须思考的课题。

  二、文化在人类社会的生命力和价值

  老子说:水至柔至刚,善利万物而不争。纵览中国书坛,上溯周秦两汉篆隶,下至魏晋隋唐碑贴,文人书法串联起了一幅隐逸不言而又美丽壮阔的长卷。左泰冲的《三都赋》、王羲之的《兰亭序》、吴道子的《金桥图》、等既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又是江山图画的“摄影机”。褚遂良的《圣教序》、苏东坡的《寒食帖》、毛泽东的《沁园春》等,既是文学精品,也是书法上品。文辞或大气磅礴或清新飘逸,构思或瑰丽奇绝或正大气象,笔法或灵动流畅或刚健有力,墨色或简约素雅或荣枯错落,经历千年依旧灿烂而鲜活。书法的布局、线条,充分演绎着中国古代的阴阳、互补、平衡的辩证思维。可以说,书法熔铸文史、代有哲思,正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最具典型的代表。

  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创造创作的反映,但又高于具体的现实场景,经过合理的总结和提升应用于后来的人类社会。它浸染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应用场域,它影响塑造着人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文化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几乎每一个俗语、成语、不经意间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都有长久沿袭下来的痕迹,刻意去除和抵制这些行为和思维,你将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我们将很快迷失自我。

  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经过长期累积未断层的文化,如中国传统文化,其生命力和价值能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管是作为观赏回味的历史遗迹,还是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启发参考意义的文化思想,都是宝贵的财富。对于后来人而言,传统文化是我们通向历史文化殿堂的钥匙和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对话,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使用着几千年的文字和典籍,智慧的累积必然为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助力。很多古文明已经彻底消失,现在那些土地上的人们看不懂几百年的文字,只能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14—15世纪的欧洲就是从文艺复兴(复兴古希腊古典文化)开始,导生了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走上了富强之路。

  三、具象与整体:文化和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艺术,文化的内容、形式、思想和价值可以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可以充分揭示创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文以载道,这里的“文”既指文字和文章,也指书籍和语言,一定程度上还包括人的创造行为和思想成果,如文学,是具体的行为和成果,我所理解的“文”就是艺术。文以载道中的“道”,广义上讲我认为是创始程序和自然规律,从狭义层面上来说就是文化,包括但不限于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道德规范、社会伦理、行为习惯、法律政策等。

  对书法而言,文以载道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书以载道。书法和文字是通向古老中国的“指纹”,我所理解的就是能打开另一个时空维度的大门。我们阅读文献典籍,辅以文物证实,我们能知道,汉武帝如何通过颁行一纸推恩令解决了西汉百年悬而未决的诸侯割据问题。前不久的《国家宝藏》吸引全民“追剧”,我被强势“霸屏”,再现文化盛况“现象”。活的艺术才有活的文化,而通过识别、研究这些留存至今的艺术精品,加以艺术的演绎呈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化程度、社会风貌、国家政策等信息,在惊叹古人高超技艺的同时,也启发我们将他们的智慧应用于当下。

  四、艺术的生命力和价值如何体现

  近代启蒙思想家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心”。作为书法工作者,我理解,我手写我心,就是通过书法载体和文字表述,将内心的知识、情感,思想价值和人生阅历展示出来,进一步应用于现实,像木炭、蜡烛、蜜蜂一样,燃烧释放自己生命的能量,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手作为载体,以艺术创作(写)的形式演绎内心的思想和生命的价值,艺术的生命力就是人的生命力。画家陈丹青说“创新的原义不是指创新(全新创作),而是指返回和利用过去的资源,找到一个新的可能性。回到那个古代文人的创作气氛当中,在这个返回的过程当中,用你的智慧,你的想象力,你的表现力。这才叫做创新”。

  鼎古创新,或者叫传承创新,这是艺术家和文化学者该做的事,是应该具有的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这种有传承的创新也是艺术生命力和价值的实现的方式。工业文明的到来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也面临着急需解决又难以解决的瓶颈,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的工具化、精神空虚化、功利泛滥化等。或许我们可以从古典的朴素人文主义中寻找智慧和灵感,以新的方式和技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寻找古人的智慧,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曾国藩在安徽行军打仗之余,几乎每天坚持记日记、写家书、阅读典籍和练习书法,在他的影响和要求下,湘军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大部分将领是上马将军、下马书生。就文化方面来说,曾国藩的参赞幕僚有83人,门客士人多达400余人,是地道的士人阶层,著名国学大师王闿运就是曾国藩的门客,形成了湖南之外的湖湘学派群体,嘉惠士林实至名归。曾国藩的书法作品、家书是延续和发扬曾氏家风的重要凭据,人已去,魂长存,其后七代子弟中没有一个不肖子孙,都是所在领域的姣姣者。这些都与曾国藩长期坚持文化学习和艺术熏陶有着密切关系,于家功莫大焉。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新的问题,我们其实完全可以从曾国藩的方法中得到借鉴,用文化来安静和安放自己浮躁的心灵。练字静心,是一种最简朴的方式,却也是最彰显文化自信的方式,因为我们有一脉相承的属于中国人独特智慧的文化长河。

  五、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之我见

  今天我们应该比任何时候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作为当代书法工作者,感到庆幸,也深感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神圣。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倡导文化回归,创新型传承,创造性发展,不忘初心,立足本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潮中去。

  世界万物,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文化和艺术也不能一成不变、故步自封,而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合理创新,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先驱。作为文化和艺术工作者,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敬畏“慎独”,弘扬真善美,深入人民、德艺双馨,融会贯通、书文俱佳。

  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不会干涸。当人们把远离人类生活的东西当作理想,那将会离理想更遥远。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应该正本清源、勤于研习、古意清新,不断为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培根固土、添砖加瓦。字如其人,人有德则书有格,在社会整体浮躁、逐利的状况下坚持书法和文化的清正品格尤为必要,也殊为难得。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对于艺术工作者中的“松柏”精神,社会应给与尊重,国家应给与支持。我们没有“贵族”,但是我们有传承数千年的具有担当精神的士人。

责任编辑: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