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绵延千里,自北往南纵贯于中原大地,他是中国脊梁,汉代《河图》一书中说“太行,天下之脊。她不仅是一条地理山脉,也是一条文化山脉,还是一条精神山脉。她是高原中国和低地中国的分界线,还是中国最早的祖先孕育之地,最早的北京人就活动在这一带,孕育着众多文化,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民间传说诞生在这里的,是“三祖圣地”、“和符文化”发源之地。 她是我党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轫于此的游击战也传播到其他地区。要用“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是太行山的现代神话,也是太行山里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如今,人们在太行山中修路架桥,“挂壁公路”“红旗渠”无不体现着太行勇于奋斗的精神。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山水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中国画坛现当代大家笔下的太行山水。 张仃:焦墨太行山水 张仃(1917年7月7日-2010年2月21日),号它山,中国辽宁黑山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壁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黄宾虹研究会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院长、《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顾问等职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的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提议者之一。 张仃太行山写生之二:《龙水梯》 张仃曾六上太行,每到大山深处,尤其太行山腹地,但见层峦叠嶂,连绵起伏,陡峭高耸,直入云霄,顿觉如在梦中,惊叹之下不禁慨然冲口而出:“梦里的山!”兴奋的张仃迅速打开册页,取笔开始写生,眼睛只专注于册页及山峰,全神贯注到几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张仃焦墨太行 他曾经画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多以焦墨对景实写,物象与空间描绘具体,笔墨凝重而老练,它们向观者展示出太行的沉雄多姿,也表现出画家对北方强悍风格的向往与崇尚。面对张仃的作品,还能感受到流露其笔端的画家个性:平朴、执著、坚韧和刚毅。 在可以自由借鉴传统与西方艺术的新时期,对景写生对画家情感、想象和笔墨的自由表现力的限制被凸现出来。对景写生导源于“真实反映”观念,它可以充实画家对造化的感受与理解,但若处理不好,也会像镣铐一样,钳住画家精神境界的创造和笔墨的自由书写。张仃焦墨法表现太行山的探索,如他的性格,厚重、朴实、苍茫、大气。焦墨山水最能还原苍劲、宏阔、有力、具有金属感的画面。有着独特和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古今有很多大画家以太行山为题材进行创作,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展现太行山独特的风貌,有的侧重于研究笔墨技法对于传神的作用,有的是分别研究的笔法,还有的研究技法之间的结合。而借助于焦墨画苍劲有力的笔风来表现太行山的巍峨壮观、气势磅礴,表现太行山裸露的山石肌理,使画面意境能体现太行山的真实性,把太行山那层层不断、连绵起伏的自然景观特征和不屈不挠勇于开拓进取的太行精神表现出来,使艺术美与太行山的自然美有机结合的首数张仃。 五代两宋,尤其是北派山水着重对客观对象的再现性描述功能,笔墨中所蕴含的精神性主要表现为一种客观自然精神,而张仃的太行山山水画无疑属于写实性绘画,其笔墨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两者在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都属于首重再现自然物象形态的范畴。 吕云所:意象太行山水 吕云所(1940-2014) 又名吕云,号倔农、前崖居士、简子城下人。曾为天津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太行中国画学会总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高研班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高研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研班导师、清华大学吕云所山水画创作工作室导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暨博士生导师。 吕云所的家乡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根据地,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出生于此的吕云所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蜿蜒曲折的大山、沟壑,承载了他的童年记忆。父母、祖辈都是普通的农民、在画太行时发现了自己,确立了艺术创作的美学追求。在别人眼中的荒山野岭,在吕云所心中徒生了对自然的敬畏,太行山是吕云所的家乡,更是吕云所的创作母题。从事过人物画、连环画创作的吕云所,最终选择山水画——画太行山,是“太行山民之子”——吕云所的内心需求,在画太行时发现了自己,确立了艺术创作的美学追求。 中国的山水画以一个独立的画种出现的较晚,可能是丰富的自然景观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资源。在北宋时期,山水画艺术达到了高峰,以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画,创造了气势雄强、豪壮苍凉的山水画风格,为后世描写北方的山水画创作奠定了基础。南宋以来,直到近世,山水画从题材和艺术形式上越来越多样,但是如北宋山水画那样的雄浑之风却很难出现。 自八十年代开始,尝试了多种艺术艺术创作方式后,吕云所选择太行山为其创作主题,从写生出发,吸收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在追求艺术创作精神性的同时,着重感性表达;经过多年的笔墨积累,蕴太行山的象征意义与感性之中,在巨幅山水画的创作上将书写性、随机性和画面的布局章法、绘画上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不板、不滞,韵味盎然。吕云所的山水画“回归太行的形体与精神”,充满了“壮美”的诗意,是当代山水画创作的高峰。 吕云所的中国画吸收西方绘画的写生方法,将西方绘画创作方法运用到中国水墨中,拓宽了中国水墨的表现方式。其画中的太行并不是真实的太行,是在尊重真实太行的基础上体现精神性的太行。 《板山云岭》 136cmx68cm 2008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贾又福:虚幻无极黑太行山水 贾又福,1942年生于河北省肃宁县,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65年毕业,师承李可染先生,以中国北方太行山为创作基地,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及美术理论研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又福得李可染先生亲授,深得其山水画的精髓,早期山水画有李家山水的影子。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改革开放的影响,贾又福开始对中国画进行大胆改革,早期《太行丰碑》是改革后比较成功的代表作品,也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中国画面貌,在当时的山水画领域影响不小,并被当时一大批画家所追随,由此引起“太行热”。 贾又福曾数十次深入太行山体察生活和自然,他重视山水画的时代性,重新构架新的图式语言,打破了传统全景式山水构图和皴法,以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独创的笔墨语言,使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这一时期他的画作令大家感受到了李可染之后山水画新的气象、新的发展。 随后,他进行了当代水墨山水的探索,其山水画逐渐跳出了“太行山”,他喜用大写意泼墨之法,打破了传统的皴擦点染绘画技法,将略带肌理的太行石块置于一个有意制作的超时空图式之中,用大块面表现山石的大气魄和大境界,注重强调山、石、云,使黑黝黝的大石头中挤出几束强光,营造出一种天地苍茫、幻化无迹、混沌初开的意境,令人神往。他完全脱离了李可染的美学体系,创世纪地把画带入到了神魂缥缈的境界,其画面集合宇宙派画家刘国松的风格,形成了虚幻无极的独特的太行山水。 王依民:红色太行山水 王依民,1967年生 现居北京;中国“太行红”红色山水画开拓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胜景工笔山水画院院长;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白山黑水画院副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王依民师从李可染弟子国家画院第三任院长龙瑞,跟随龙瑞院长系统的学习了山水画技法,期间数十次去太行山写生,画了大量的太行山水,这个时期多以青绿为主。 后期对于李可染大师的红山水情有独钟,开始长期研究李可染大师的《万山红遍》,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李可染的风格已经是独具一格,应该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于是开始了长达数年对于中国红色进行研究,他将油画中的红色颜料和朱砂进行有比例的结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红、透、亮的色彩,并且开始了着手画红色太行山水,太行山脉有着三大独特的地理风貌之一嶂石岩地貌,通过研究有了自己的独特表现这种地貌的皴法。 在色彩晕染方面,王依民有着独特的方法,他的红色太行山水,一般都会6-7遍的晕染,并且能够达到亮而不暗、艳而不俗、明而不丽的特点,在太行山山水领域,少有以红代墨的进行绘制,王依民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当代画坛的开拓者。 太行山以中国红来表现,更符合当下的新时代,新中国就是在像太行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中,不断努力奋斗,才有当今的盛景局面,而王依民的红色太行山水,庄严肃穆、激情四射、墨色相融,展现出了另外一种风格的太行山水,实属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