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2018年10月13日下午4点,冰逸在墨斋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冰逸:不可能的仙山》正式开幕。 张宇星认为:作为在万物哲学和未来学领域有独特想象力的思考者,冰逸观察着自然和城市中的废墟变幻。她的沉思通过纤细如发的笔墨描述,随时浸入某一个宇宙气泡的演化历程。冰逸笔下不动声色的日常,抒发着万物循环运行的远阔图景。 万物的“无穷境”,是冰逸用绘画构建出来的完整诗学与哲学世界。 展览现场 “我的眼睛,是最大造物” 冰逸建立的万物哲学体系,同她在社会生活里的多种角色和经历如影随形。 她创造了关于生物、网络、艺术、考古、诗歌、电影和空间的各种维度。她穿行于考古学家、网络创业者、文论家、大型城市项目规划师、电影导演、诗人、和画家等各种角色之间。而所有这些经历在与水墨相遇之后,结晶为璀璨透明的发光体。 在古典中国,水墨曾经是以原自然为描绘目标的绘画介质。在近代,水墨进入了有观念属性的创作和推演。 展览现场 冰逸关注的是:水墨是否有可能超越原自然性和纯观念性?甚至也超越绘画性和介质性,成为自我完备的关于万物哲学的灵性逻辑系统?由此演生,冰逸的艺术实践试图让水墨成为万物哲学最理想的呈现载体和演绎形态。 在《冰逸:不可能的仙山》中,艺术家从三条线索阐释了她的万物哲学和未来学观念:墟观、化相和造界。 嘉宾合影 [墟观]:名山与废墟Sacred Mountains & Ruins 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世界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 从“景观”到“墟观”,意味着打破思维禁锢的初始。所谓名山,是被概念化之后的“伪景观”,但却是文明的“废墟”。只有在有关山水的虚妄之名被消解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观看到山水后面隐藏的万物真谛。 墟观,是超景观的回望之观,而水墨则如同超级敏感的显影剂,让自然的深层次动力学痕迹完整地显影出来。 展览现场 2018年春天,冰逸在柳江完成了大地水墨项目《峨眉飞瀑》。 在干涸的瀑布上,冰逸搭建了200米长的白色画布结构。墨的奔涌记录了它沿着天然垂直地质结构流淌而下的痕迹;在另一处,冰逸将巨幅宣纸铺满了一条无名山道,用水墨进行多次涂刷和渲染,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让宣纸和墨受到重力、风、湿度、气压、冷凝、雨水、阳光、地形等多重自然因素的随机影响,从而生长出天地之间的真切共鸣。墨的痕迹体现了流动、扩散、吸收、蒸发、密度、饱和、压力、温度等物质性差异所引起的瞬变过程。 展览现场 从2009年开始,前后历时近十年,冰逸先后完成了四件大地艺术(包括:2009 - 2011黄山《大水法》 、2012富春山《风的形状》、2010 -2013龙虎山《万物》、2010-2013三清山《地心之旅》)。到《峨眉飞瀑》时期,冰逸已然形成了完整的方法体系,把水墨转化为呈现自然废墟而非自然景观的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她对自然场域的物理学、地质学、气候学等科学细节的控制,也成为关键性的创作方法论。 日常生活的墟观,是冰逸万物哲学创作体系的基础。在此,“墟”的内涵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废墟”,而是诗歌和美学的生发之处。它是万物的蕴藏和深延,体现为自然和文明交织之后的各种原初形态。 展览现场 2015年至2017年,冰逸以日渐消失的北京胡同为主题,拍摄了电影三部曲《废墟》。这是目前能见到之最完整和清晰的水墨电影故事长片。《废墟》三部曲在复杂人物关系中,以现场激发和即兴方式进行创作。它通过前后十七次反复循环的现场拍摄,揭示出日常生活普遍蕴含的废墟属性。冰逸为电影写就了一部1600行的长诗剧本,名为:《废墟的十二种哲学》,发表于先锋文学杂志《花城》杂志2018年第二期。 展览现场 [化相]:波相考古学Archaeology of Waves 世界向我们呈现出表象,却隐藏了真相。在“象”与“相”之间的坐标系空间,才是我们的立身之地。当万物以声音、波动或函数态被我们的深层感官系统感知时,就不再是简单的“图像”,而是“波相”。冰逸用绘画描述了这一神奇体验过程。 冰逸认为,艺术家将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波动、循环圈或声音,与世界上无数嵌套及包含存在的声音产生共鸣。在这气韵、能量的共鸣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艺术家因此可以感知世界并被世界感知。 展览现场 在这种共鸣中,冰逸用她的文学想象去感知和理解“声音”和“波”的世界,如她的绘画的题目:“量子波相:光芒之皮”,“地质波相:物种起源”,“生物波相:莲池”、“生死波相:石榴之河”,“心念波相:季节消失的地方”,“空的波相:万物生长”。 从这些主题可以看出:艺术家的重要工作是利用媒介来帮助人们实现“化身”和“化相”。所谓“化身”,是指直接以一种具体形态的物(比如电子)来反观和感知外部世界。它引发近似“内外转换”的系统操作行为,即把自己的“身”转换到另一个“物”之中,再从中向外看去,也就是所谓嵌套网络,即系统内的系统,即冰逸描摹的“境中之境”。而所谓“化相”,则是指观察者化身为波动态和函数态(相空间),来观察其它的波动态和函数态。在此时,我们已经无限接近万物的本质属性了。 展览现场 在《波相考古学》系列作品中,冰逸用水墨这一古典但又具有未来性的综合媒介,阐释上述“化相”过程。因为墨是充满诗性的黑光,暗含了波相中的驻波态和离散态,而水是一切有机生命体产生的基础,也寓意了波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墨和水的结合,是万物化形、万物化身和万物化相的经典模型。从波相考古学的角度,冰逸不仅创作了水墨波相的独立作品,而且创造了一整个系列的波相演化图谱。 冰逸绘刻的声音磁盘密码可以从她创造的图像里读取出来。此时,万物所蕴含的声音就能被直接“听见”:听见能量和物质的流入流出、听见时间汩汩流淌的循环、听见自己身体内部的原点呼喊、听见细胞和细胞相互撞击的低频躁动,甚至听见基因,它们在相互交换着数据。而这一切,几乎完全类同于雨、雪、落叶或狂风。如果我们放弃表象,进入到波相世界的最深层,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所有事件和律动竟然如此一致与和谐。 展览现场 [造界]:不可能的仙山Impossible Landscapes 艺术不只是真实世界的模拟或者抽象反映,艺术也是真实世界的超越和幻化。从“造物”到“造界”,这是艺术家的使命,也是人类整体的使命。 人与世界的纠缠,意味着人通过创造世界而创造出自己,以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整个世纪和朝代。冰逸在古典绢本水墨新作《不可能的仙山》系列中,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朝代。冰逸将其命名为“莲朝”。 展览现场 莲朝的河流没有水流,只有香气。莲朝的战争没有武器,只有诗歌。国与国之间用比赛诗歌来进行战争,用诗歌最终换来和平与凯旋。莲朝的权贵,能够理解世间云泥无别,因为心中只有霄壤。 冰逸借《莲朝》系列手卷,创造了这个优美朝代“经、史、子、集”的各种形态。从皇帝诏书,到观星用经文,冰逸版本的“伪经”,是她通过绘画对诗文时空的完整制造。 在长达5米的绢上作品《一尘千山》中,冰逸以一粒尘埃凝视万千宇宙。这幅倾尽心力之作品陈述了冰逸心中所见的“无穷境”世界:千山连绵,万水相随,夕阳从山峦起伏里斜斜地射进眼帘。夕阳,也是一粒更小的尘埃。 展览现场 《山水论》 所有这一切,抽象背后的抽象和理论背后的理论,都已被冰逸写进她的哲学美学著作《山水论》中。 《山水论》从本体论和未来学角度,对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理论进行了全新阐释。冰逸在其中探讨了山水画理论的内在悖论和审美推演,展开了绘画创作、赏析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她深信:山水是主观的投射,也是客观现实;山水既是自然,又是文化隐喻;而绘画既是创造又是消亡;山水是自觉境界,也是无知觉境界。冰逸笔下的山水是微观和宏观世界的互察,也阐释了人类跟山水之间注定亲密而又异化的关系。 在《莲朝》系列手卷,冰逸化身为来自莲朝的绘者,以精心绘制的写意山水和娟秀小楷,阐述了《山水论》九章的内容。 艺术家冰逸 艺术家简介 作为诗人,美学理论家,画家,电影导演,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冰逸认为:诗,书,画互相融合的艺术实践是一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冰逸的大地水墨项目综合了冰逸对生态学、科学、哲学、史学和美学等领域的兴趣,并涵盖了大地与环境艺术、特定场域的建筑-装置艺术、音乐与文学创作、水墨绘画以及行为表演艺术。 在赴美攻读生物医学与电子工程专业后,她于2005年取得耶鲁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汉代艺术史。 在2015年3月的墨斋个展中,冰逸用2013年创作的大型作品《万物》,创造了一个两层楼高度的浸入式空间环境。《万物》是她在国内名山胜地进行创作,是关于土地与、气候的第四件大地艺术作品,采用定制的宣纸和水墨记录了风订制的宣纸和水墨记录了风、太阳、湿度、气压和地形的影响。该作品于与2016年再次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艺聚空间”展区的装置有所不同展出。宏大的展览设计,使《万物》成为了艺术展的亮点,被多家媒体集中专题报导,也被Artsy选为15个最佳展位之一。最近,冰逸将冰和声波融入作品中,拓展了她的自然绘画。 与之相对的则是冰逸私密的、画风细致入微的扇面作品,它们探索有机生命的微观起源。这些作品令人联想起严谨工整的工笔画,但仔细观察冰逸的用笔,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创造性的写意特质。这种特质来自她日常的小楷练习。透过冰逸执着而又极富耐力的笔触、坚忍而细腻的创作,人们能感知到大自然本身由无机到有机的物质进程中缔造生命的爱。 近年来,冰逸致力于用电影和诗歌来记录日渐消失的北京胡同。她的叙事电影三部曲《废墟》将于2019年春季在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首映。 她曾于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2016)、伊斯坦布尔现代艺术博物馆(2016)、西班牙阿里坎特省当代艺术博物馆(2014)、德国柏林圣约翰福音大教堂(2012)、美国芝加哥大学斯马特艺术博物馆(2010)、比利时布鲁塞尔Erna Hecey画廊(2009)、中国上海对比窗艺廊(2009)以及美国纽约Max Protetch画廊(2008)举办展览。她的作品曾参加美国布法罗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美术馆的“覆盖者”展览(2011)、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意派—世纪思维”展览(2009),并亮相“第七届韩国光州双年展年度报告:一年来的展览”(2008)。 冰逸的作品已被多所国际艺术机构收藏,包括澳洲悉尼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美国芝加哥大学Smart艺术博物馆、西班牙阿里坎特省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等。冰逸的艺术是三部纪录片的主题:《墨咏—当代水墨画家系列:冰逸的疯狂》,这部由温成拍摄、林似竹博士导演的纪录片旨在诠释冰逸作为水墨画家的创作过程;其它两部纪录片:《风的形状》讲述了冰逸的“大地与气候”艺术,《悬置》则记录了深圳机场项目,二者皆由温成拍摄和剪辑。 |